农业农村部联合发改委召集25家猪企开会,推动减产100万头能繁母猪,预计减少1500万肥猪出栏,以扭转猪价低迷局面。
2025年9月,一场关乎整个生猪行业走向的会议悄然筹备。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拟于9月16日在北京召集牧原、温氏、新希望、双胞胎等25家头部猪企,共商生猪产能调控大计。

这不是一次普通座谈会,而是一次带着明确目标的“产能集结号”——推动行业落实减产100万头能繁母猪,预计将影响约1500万头肥猪出栏。两大部门联手,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这一次,调控要动真格了。
⚠️ 为何此时紧急开会?产能去化远低于预期
尽管自5月起行业已多次释放“减产信号”,但实际进展缓慢:
- 能繁母猪存栏量僵持:5月末至7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始终维持在4042万头,未见实质下降;
- 龙头猪企出栏不降反升:8月份,20家上市猪企合计销售生猪1684.38万头,环比、同比双双增长;
- 除牧原外多数企业观望:牧原已减产19万头能繁母猪(计划全年减32万头),但其他企业大多停留在口头响应,甚至部分企业“置若罔闻”。
产能去化不及预期,拖缓了整个猪周期的反转节奏。若再不实质性减产,猪价低迷、行业亏损的局面仍将持续。
📉 减产100万头母猪:如何落实?
要实现100万头能繁母猪的减产目标,需依靠可执行的方案。目前讨论中的举措包括:
- 头部企业定向压减:通过窗口指导明确各大猪企的减产额度与时间表;
- 分区落实减产任务:将全国总目标分解至各省份,例如河南已率先将能繁母猪保有量目标从400万头下调至370万头;
- 建立信息披露机制:要求上市猪企定期公开存栏结构、产能调减进展,接受社会监督;
- 环保与疫病劝退机制:借环保、生物安全审查推动低效产能退出;
- 数据监测与预警依托国家生猪大数据平台,强化存栏、价格、屠宰量等关键指标监测,及时引导生产节奏。
广东、江西等地已率先行动,通过政策会议、补贴调控等方式引导减产。
📊 减产影响测算:1500万头肥猪缺口≠猪价立刻大涨
若100万头能繁母猪减产落实,预计将减少1500万–2000万头商品猪出栏。以我国年生猪出栏量约7亿头计算,这一减量占比约2.14%–2.86%,看似不高,但其对猪价的提振作用却可能超乎预期。
参照2021年行业数据:当年全国生猪出栏量约6.71亿头,全年生猪养殖仍保持每头564元的盈利,平均猪价维持在17.5–18元/公斤。若能实现适度减产,有望将猪价稳定在成本线之上,行业或逐步恢复合理利润。
🔮 行业走向:自律减产还是等待政策?
本次会议也反映出行业正在从“扩张竞争”走向“自律调控”。企业是否愿意主动配合减产,成为关键。若继续以往“说多做少”的策略,很可能引来更直接的政策调控。
对中小养殖户而言,产能优化虽带来短期阵痛,但长期看,只有行业整体走向供需平衡,才能摆脱“猪贱伤农”的循环。
🌱 结语:减产是一场行业自救
猪周期从来不由个人意志决定,但政策与企业的共同行动,却可以影响它的轨迹。这一次,两部委联合发起会议,龙头企业集体参会,意味着行业已走到必须主动调控的十字路口。
减产不是目的,而是方法。
其背后,是对合理猪价、行业利润和养殖信心的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