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斯康达董事被刑拘背后:一场持续五年的”专网通信”资本迷局

瑞斯康达多名董事因涉”专网通信”财务造假案被刑拘,暴露上市公司五年资本迷局与治理漏洞。

2025年7月8日晚,瑞斯康达一纸公告在资本市场投下震撼弹——董事长李月杰、董事朱春城因涉嫌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这场看似突然的司法行动,实则是一场始于2021年的”专网通信”暴雷事件的延续。当监管利剑终于穿透公司治理的层层迷雾,这家光通信龙头企业五年来的资本游戏逐渐浮出水面。

“专网通信”的财务魔术

2018年,瑞斯康达全资子公司深蓝迅通悄然转型,加入了一场名为”专网通信”的资本狂欢。根据北京证监局调查,这个所谓的业务实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虚假自循环”——子公司以生产型企业的名义,在隋某力控制的上下游企业间充当垫资方。其操作手法堪称教科书级的财务造假:先与下游签订销售合同,再按预设毛利率倒算采购价与上游签约,形成资金闭环。2019年至2020年间,这套”魔术”为瑞斯康达虚增营收6.32亿元,虚增利润1.17亿元,最高年份虚增利润占比达37.31%。

这种”以销定产”的幌子背后,是典型的融资性贸易特征。一位审计专家分析:”真实的专网通信业务应有明确终端用户,而瑞斯康达的交易对手均为隋某力关联方,货物最终去向成谜。”更蹊跷的是,深蓝迅通作为”生产平台”,却未见实际生产投入,其角色实质是资金通道——向上游预付80%货款,下游仅预付20%,差额部分恰好构成隋某力集团的隐形融资。

监管利剑的五年追击

这场资本游戏的崩塌始于2021年。随着”专网通信”系列案爆发,十余家上市公司接连暴雷。2023年9月,证监会正式对瑞斯康达作出行政处罚,揭穿其”业务实质”谎言。但彼时的处罚仅停留在行政层面,9名高管被出具警示函并记入诚信档案。直至2025年7月,公安机关的刑事立案,才意味着案件性质发生质变——从信息披露违规升级为刑事犯罪。

法律界人士指出,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的入罪门槛极高,需证明当事人主观故意且造成严重后果。此次刑事立案,暗示监管机构可能掌握了更确凿的证据。值得注意的是,被采取强制措施的两位董事中,朱春城已获取保候审,而董事长李月杰仍在羁押,这种差别对待或暗示二者涉案程度不同。

公司治理的”代际断层”

事件曝光后,瑞斯康达紧急启动”应急管理机制”,由董事兼副总经理韩猛代行董事长职责。这位技术出身的接任者,此前分管研发而非财务,这种人事安排看似在切割与问题业务的关联。但细究公司治理结构,隐患早已埋下——2018年业务转型时,独立董事未对异常交易提出异议;审计委员会在年报审议中,对专网业务异常毛利率保持沉默。

更值得玩味的是涉事高管的分工。李月杰作为董事长兼总经理,同时把控战略与经营;朱春城则长期分管财务。这种权力集中模式,使得内部制衡形同虚设。公司公告强调”治理结构完善”,却难掩一个残酷事实:在”专网通信”暴雷前,已有11名高管陆续离职,其中包括三任财务总监。

资本市场的信任危机

尽管公司坚称”生产经营正常”,但二级市场用脚投票。公告次日,瑞斯康达股价暴跌9.8%,创三年最大单日跌幅。机构投资者纷纷撤离——社保基金四一三组合已在2024年三季度清仓。债券市场同样震荡,”20瑞斯01″公司债收益率跳升200个基点。

投资者的恐慌不无道理。追溯瑞斯康达财报,2019年经营性现金流突然恶化至-2.3亿元,与虚增利润形成鲜明反差。当时公司将之归咎于”业务扩张”,如今看来实为资金被套取的信号。某私募基金经理坦言:”当管理层系统性造假,所有历史数据都需重估,这种公司的估值基础已经崩塌。”

行业震荡与监管转向

瑞斯康达并非孤例。在”专网通信”系列案中,已有*ST华讯、ST宏达等多家公司被强制退市。比较特别的是瑞斯康达的行业地位——作为光接入设备市占率前五的企业,其客户包括三大运营商。这种实体业务与资本运作的畸形结合,暴露出通信设备行业在5G投资放缓期的转型阵痛。

更深层的影响在于监管逻辑的转变。从2023年行政处罚到2025年刑事追责,监管层明显强化了”行刑衔接”力度。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指出:”这释放出明确信号——财务造假不再是一罚了之,主要责任人将面临刑事追责。”随着新《证券法》配套司法解释的完善,上市公司”关键少数”的违法成本正大幅提高。

站在北京中关村软件园的瑞斯康达总部前,玻璃幕墙上”科技引领未来”的标语依然醒目。但这家曾参与制定多项国家通信标准的企业,如今正为其资本迷局付出沉重代价。当刑事侦查的卷宗逐渐加厚,此案或许会成为中国资本市场治理的转折点——它提醒所有市场参与者:在资本的迷宫中,唯有真实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对于仍在交易大厅盯着瑞斯康达股价波动的投资者来说,比抄底更重要的是记住这个教训:当一家公司的财务魔术太过完美时,那很可能因为它根本不是真的。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