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维权车主二审败诉:一场持续四年的”刹车失灵”罗生门终落幕​

​​”特斯拉维权案终审落幕:车主赔偿17万,四年拉锯战折射新能源汽车维权困境与企业商誉保护边界。”​​

2025年7月11日,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法院对轰动一时的”特斯拉车顶维权案”作出二审判决,维持原判:​​维权车主张某(张女士)需向特斯拉公开道歉并赔偿17万元,媒体人封某赔偿25万元​​。这场始于2021年的纠纷,不仅让特斯拉声称损失了1.7亿元订单,更成为新能源汽车时代消费者维权与企业名誉权博弈的标志性案例。

​一、事件回溯:车顶维权引爆舆论风暴​

2021年4月19日,上海国际车展媒体日,河南车主张某身穿”刹车失灵”T恤,站上特斯拉展车车顶高声维权,视频瞬间席卷全网。同日,张某因扰乱公共秩序被行政拘留5日。

​争议核心:​

  • ​车主主张​​:特斯拉Model 3在河南安阳发生”刹车失灵”,导致追尾事故
  • ​特斯拉回应​​:后台数据显示事发时车速达118.5km/h,制动系统正常
  • ​第三方鉴定​​:司法鉴定报告显示”车辆制动装置未发现故障”

​二、四年拉锯战:从维权到名誉侵权​

案件随后进入法律程序,演变为多起相互诉讼:

​1. 车主方诉讼​

  • 张某起诉特斯拉”销售事故车”,被法院驳回
  • 西安车主李某(同事件参与者)一审被判赔偿特斯拉2000元

​2. 特斯拉反诉​

  • 指控张某、封某”策划车展闹剧”,损害商誉
  • 提交司法评估:称事件致特斯拉直接损失1.7亿元订单

​3. 媒体人角色​
自媒体人封某被法院认定”组织策划维权行动”,并长期在微博发布不实信息,最终被判赔偿25万元。

​三、二审焦点:维权边界与商誉保护的平衡​

法院二审判决的核心认定:

  1. ​维权需合法​​:消费者权益保护不意味着可采取扰乱公共秩序的手段
  2. ​举证责任​​:车主未能提供车辆存在质量缺陷的有效证据
  3. ​商誉损害​​:特斯拉提供的订单流失数据与维权事件存在因果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1.7亿元损失的计算依据​​引发争议。特斯拉提交的评估报告显示,2021年4月后,中国市场退订量骤增,且舆情监测显示负面关联度达73%。

​四、行业影响:维权生态的重塑​

此案判决对新能源汽车消费纠纷处理产生深远影响:

​1. 企业应对策略​

  • 特斯拉此后在数据透明度上改进,开放部分EDR(事件数据记录器)查询权限
  • 多家车企增设”客户特别关怀小组”,避免矛盾激化

​2. 消费者维权路径​

  • 法律人士建议:优先通过市场监管部门或司法鉴定固定证据
  • 中国消费者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新能源汽车投诉中,60%通过第三方检测解决

​3. 自媒体监管​

  • 法院对封某的判决释放信号:自媒体不得策划煽动非理性维权

​五、未解的争议:数据权与知情权的博弈​

尽管案件落幕,但核心矛盾仍未完全消弭:

  • ​数据黑箱问题​​:车主质疑特斯拉单方面提供的数据真实性
  • ​检测标准缺失​​:国内尚无新能源汽车制动系统的强制性鉴定标准
  • ​维权成本悬殊​​:车主需预付高额鉴定费,而企业可利用法务优势长期诉讼

​六、全球视角:类似事件的差异化处理​

对比海外案例,处理方式大相径庭:

  • ​美国​​:NHTSA(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可直接调取车企数据,2024年对特斯拉”幽灵刹车”发起调查
  • ​欧盟​​:要求车企开放数据接口,第三方机构可独立分析
  • ​中国​​:目前仍依赖企业配合提供数据,消费者处于弱势

​七、未来启示:构建更公平的纠纷解决机制​

此案暴露出新能源汽车时代的三大待解课题:

  1. ​建立权威检测体系​​:设立国家级新能源汽车缺陷鉴定中心
  2. ​完善数据监管​​:强制车企实时上传行车数据至第三方平台
  3. ​降低维权门槛​​:探索”举证责任倒置”在特定案例中的适用性

​结语:​
当张某站上车顶的那一刻,她或许未曾想到这会是一场持续四年的拉锯战。此案终审虽画上句号,但如何平衡消费者维权与企业商誉保护,如何在技术迭代中重构公平的游戏规则,仍是留给行业的思考。正如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所言:”维权不能靠‘闹’,但企业也不能用法律盾牌忽视产品责任的边界。”

​互动话题:​
你认为车主维权与企业名誉权冲突时,法律应更倾向保护哪一方?新能源汽车时代该如何完善维权机制?欢迎留言讨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