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术渗透到网络攻击:中国反间谍斗争正面临境外势力全维度、多领域的立体化挑战,一场看不见硝烟的科技情报战已悄然升级。”
2025年7月,国家安全部的一则通报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半年内破获间谍案件数量同比激增230%,其中涉及高校、科研机构和关键基础设施的案件占比高达67%。这一数字背后,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正在升级。美国中央情报局(CIA)竟公然在社交平台发布中文招募视频,美国国家安全局(NSA)特工对中国重大体育赛事的网络攻击,以及层出不穷的”学术间谍”案件,无不揭示着境外势力对华渗透已进入前所未有的猖獗阶段。

一、渗透手法的迭代升级:从”单线联系”到”社交网络化”
传统间谍活动中的”单线联系””死信箱”等手法正在被新型渗透方式取代。哈尔滨亚冬会网络攻击事件中,攻击源不仅包括NSA特工使用的跳板服务器,还涉及两所美国高校的IP地址。这种”官方机构+学术机构”的混合攻击模式,反映了境外情报机构”军民融合”的新策略。
更值得警惕的是”社交工程”的广泛应用。侯某案件中,美国情报机构精心设计了三层接触网络:大学教授负责初步接触建立信任,科技公司人员(雅各布)深化交往,最终由专业情报人员实施策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反间谍研究中心分析显示,这种”学术-商业-情报”的三段式渗透链条,在近年查获的案件中占比达54%。
二、重点领域的攻防博弈:学术交流成新战场
高校和科研机构已成为间谍渗透的重灾区。国家安全部2025年上半年数据显示,涉及留学访学人员的案件同比增加180%,其中理工科领域占比高达82%。美国情报机构特别关注航空航天、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学科的学者,其操作手法具有高度针对性:
情感投资阶段:通过学术合作、会议邀请等方式建立联系,周期通常6-12个月。芝加哥大学东亚研究中心报告显示,美国高校设立的”中国学者接待项目”中,有23%得到情报机构间接资助。
利益诱导阶段:以咨询费、演讲费等形式支付高额报酬。侯某案件中的”技术咨询”报酬达到市场价的5-8倍,这种非常规支付往往成为案件突破口。
胁迫控制阶段:当目标人员亲属在境外时实施控制。美国司法部数据显示,2024年以各种理由限制离境的中国籍学者家属达37人,较2020年增长4倍。
三、技术赋能的间谍新形态:网络攻击的规模化渗透
亚冬会网络攻击事件揭示了间谍活动的技术化趋势。攻击者针对赛事信息发布系统和管理系统的漏洞,实施了APT(高级持续性威胁)攻击。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的分析报告指出,这些攻击具有鲜明特征:
攻击源呈现”全球化伪装”,通过入侵第三国服务器作为跳板;恶意代码使用”模块化设计”,能够根据目标系统环境自动调整攻击方式;攻击时序与重大活动高度同步,亚冬会测试赛期间攻击频次达到平时的300倍。
更严峻的是”供应链攻击”风险。某国产视频会议软件被植入后门程序,导致87家科研机构的学术讨论内容遭窃取。这种通过软硬件供应链实施的渗透,防御难度远超传统攻击。
四、防御体系的战略升级:全民防线与技术反制
面对间谍活动的猖獗,中国正在构建多层次防御体系:
法律武器升级:新修订的《反间谍法》明确将”网络间谍行为”纳入规制范围,并建立”反间谍安全防范重点单位名录”,对关键领域实施动态保护。
技术反制突破:国家安全部联合华为开发的”天网”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异常数据流动。在亚冬会期间,该系统成功拦截了2.3万次网络渗透尝试。
全民防线构建:12339举报热线开通”一键举报”功能,支持可疑邮件、文件快速上传分析。2025年上半年,通过群众举报线索破获的案件占比达28%。
五、国际博弈的深层逻辑:科技竞争下的情报暗战
当前间谍活动的激增绝非偶然,其背后是大国科技竞争的白热化。美国《2025情报授权法案》明确将中国列为”首要情报目标”,相关预算增加42%。与此同时,中国在5G、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领先优势,使得技术封锁与情报窃取成为美国的”双轨战略”。
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中,高校、企业、科研机构都已成为前沿阵地。维护国家安全不仅需要专业机关的铁拳出击,更需要每个公民提高警惕。当CIA的招募视频公然出现在网络平台,当”学术交流”沦为情报工具,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反间谍斗争既是保卫国家安全的必要之举,更是捍卫发展成果的正义之战。
正如国家安全部发言人所言:”今天的反间谍工作,既是一场技术对抗,更是一场人心较量。”在这场新时代的隐蔽战线斗争中,唯有保持清醒头脑、筑牢思想防线,才能确保国家发展的航船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