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遇险事件:当警示沦为背景音,谁该为冒险买单?

14名游客无视警示被钱塘江潮水卷走,舆论谴责其漠视安全规则,暴露公共安全管理困境。

2025年8月,钱塘江畔再次上演惊魂一幕——14名游客无视多重警示,在潮水来袭时被困江中。这场本可避免的险情,因无人机拍摄的全程影像曝光而引发轩然大波。令人震惊的是,舆论场中鲜少同情之声,取而代之的是”自作自受”的集体批判。这场事故犹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公共安全管理、游客风险认知与社会责任分配的多重困境。

多重防护失效的警示悖论

钱塘江潮水素有”天下第一潮”之称,其威力在事发视频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转瞬间,平静的江面竖起三米高的水墙,将游客冲得七零八落。耐人寻味的是,当地管理部门已构建堪称范本的多维防护体系:沿岸设置醒目警示标志、安装智能广播系统、配备无人机巡逻队、部署专职喊潮员。这种”人防+技防”的配置,却在此次事件中遭遇全面失灵。

心理学中的”警示疲劳”现象或许能解释这种失效。当安全提醒过度充斥环境,人们反而会产生认知麻痹。就像常年居住在铁轨旁的居民会对火车鸣笛充耳不闻,频繁出现的警示标志和广播警告,在部分游客眼中已沦为景观的一部分。更值得警惕的是”第三人效应”作祟——多数人认为危险只会发生在别人身上,这种虚假的安全感直接消解了警示的震慑力。

冒险行为的深层心理动因

涉事游客的行为绝非孤例。每年钱塘江都会发生数十起类似事件,当事人往往表现出惊人的行为共性:他们大多并非缺乏风险认知能力,而是主动选择忽视风险。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心理,背后是复杂的社会心理机制在驱动。

社交媒体时代,”打卡文化”正重塑着人们的风险评估标准。在流量至上的逻辑下,越是被禁止的行为,越能带来社交货币的增值。涉事游客中,不少人为拍摄”勇闯禁地”的短视频而冒险。这种为获取关注而故意违规的行为,已构成法国社会学家马费索利所说的”新冒险主义”——通过挑战规则来确证个体存在感。

家庭教育失位同样不容忽视。事件中涉及的两个家庭,父母带着未成年子女共同涉险,这种”言传身教”的冒险模式,将安全教育的缺失代际传递。儿童心理学家指出,当家长表现出对规则的蔑视,孩子会内化这种态度,形成持续终生的风险偏好。

公共安全管理的两难困境

舆论场中对遇险游客的集体谴责,反映出公众对资源错配的焦虑。据统计,钱塘江沿岸每年投入的安保经费超过两千万元,但这些本可用于教育医疗的公共资源,却持续消耗在反复救援明知故犯的违规者身上。这种”狼来了”式的资源消耗,正在消解社会的共情能力。

法律界人士指出,现行《旅游法》对违规游客的处罚力度与其消耗的社会成本严重不匹配。相比动辄数十万元的救援成本,最高两千元的罚款难以形成有效震慑。更棘手的是民事责任认定——当救援人员为营救违规者受伤甚至牺牲,责任归属往往陷入法律与道德的双重困境。

日本”自杀圣地”青木原树海的管理经验或可借鉴。当地通过安装人脸识别摄像头、建立违规者数据库、实施黑名单制度等措施,将重复违规者的救援成本转嫁为个人信用代价。这种将道德约束转化为制度约束的思路,或许能为钱塘江管理提供新视角。

科技赋能的安全治理革新

面对传统管理手段的局限,技术革新正在打开新局面。杭州应急管理部门计划试点”智能围栏”系统,当游客穿越电子警戒线时,穿戴设备会发出震动警告并自动发送定位信息。这种融合物联网技术的管理方式,或将改变被动警示的现状。

更有突破性的是”风险可视化”尝试。通过AR技术,游客手机扫描江面即可看到模拟潮水冲击的增强现实画面。这种沉浸式体验比文字警示更具冲击力,有望破解”不见危险不信险”的认知壁垒。新加坡圣淘沙景区应用类似技术后,高危区域事故率下降达67%。

但技术绝非万能。正如无人机拍下全程却未能阻止险情发生,任何技术手段都需配合责任教育才能真正奏效。德国阿尔卑斯山区的做法颇具启发——违规游客需参与为期三天的山地救援体验课程,这种”换位思考”式教育显著提升了规则遵守率。

构建责任共担的安全生态

钱塘江潮水千百年来既承载着自然奇观,也考验着人类智慧。在谴责与同情之外,我们更需要构建政府、社会、个人三位一体的责任体系。管理部门应探索”智能预警+信用惩戒”的新模式;社交媒体平台需杜绝危险行为的流量激励;家庭教育要强化风险意识的代际传递;而每个个体,都该明白冒险不是勇气的勋章,对规则的敬畏才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当被救游客抓着树枝漂流的画面在网络上疯传,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次侥幸脱险,更是对现代文明安全观的集体叩问——在享受自然馈赠的同时,人类是否也该学会与自然保持安全距离?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决定着下一个遇险者能否同样幸运。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