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轻人把“发财”“上岸”刻进牙齿,牙医却提醒:口腔不是许愿池,健康比潮流更重要。
当“皮肤文身”逐渐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年轻人开始寻找更隐秘、更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而这一次,他们瞄准了牙齿。

近日,一种名为“牙齿文身”的定制服务在齿科圈悄然兴起——通过3D打印技术,将“发财”“上岸”“慎”等字样或图案直接印制在牙冠表面。
有人称之为“咬紧牙关的浪漫”,有人则质疑:“口腔不是许愿池,刻字究竟是美,还是冒险?”
一、“咬咬牙,就上岸”:藏在齿间的愿望
网友“bingo”在社交平台上晒出了她的牙冠特写:一颗磨牙的咬合面上,刻着一个清晰的黑色“慎”字。
她说,这是去年在济南某口腔医院做牙冠时免费定制的选项。“觉得挺酷的,就像一句只有自己知道的暗语。”
像她这样的年轻人并不少见。
在上海某三甲医院口腔科医生的社交账号下,不少患者晒出刻着“发财”“上岸”“平安”等字样的牙冠照片,戏称这是“现代玄学”——
“咬咬牙就能挺过去”“咬紧牙关,努力上岸”。
甚至有人调侃:“这才是真正的‘咬牙坚持’。”
二、牙冠不是画布:医生为何说不?
尽管“牙齿文身”听起来颇具创意,但医学界对此却持保守态度。
上海某三甲医院口腔种植科医生明确表示:“我院未开展此类服务,也不建议临床使用。”
原因在于,牙冠表面的刻字或图案并非单纯“装饰”,而是通过激光雕刻或打印技术对牙冠材质进行切削或覆盖。
这一过程可能破坏牙冠的结构完整性,导致其强度下降、耐磨性减弱,甚至增加崩裂的风险。
此外,色素材料是否符合口腔安全标准、长期佩戴是否会导致微结构渗色或细菌滋生,仍是未知数。
“牙冠的首要功能是恢复咀嚼和保护牙体,而不是表达个性。”该医生强调。
三、是潮流还是冲动?年轻人为何选择“齿间告白”
尽管存在风险,为什么仍有年轻人愿意尝试?
一方面,这与当代年轻人对“个性化”的极致追求有关。
当皮肤文身逐渐普遍,他们开始寻找更隐蔽、更耐久的表达方式——牙齿,成了一个看似“永久又私密”的载体。
另一方面,这也反映出一种心理投射。
“上岸”“发财”“慎”等字样,与其说是装饰,不如说是一种心理暗示或情感寄托。
就像有人佩戴幸运符、有人烧香祈愿一样,牙齿上的一个字,成了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微小仪式。
四、科学还是玄学?口腔健康的底线不能突破
然而,医学的底线在于安全。
无论多么有趣的创意,都不能以牺牲健康为代价。
目前,国内尚未出台针对“牙冠文身”的相关规范,其材料安全性、技术标准、长期影响均缺乏临床数据支持。
医生提醒,如果患者确实希望尝试,应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充分了解可能的风险,并避免在承重牙或关键功能区进行此类操作。
五、个性与健康,是否可以兼得?
事实上,个性化的牙科修复并非新鲜事。
早在多年前,就有儿童牙科使用彩色牙冠、荧光材质等吸引患儿配合治疗。
但在成人修复领域,“美观”与“功能”的平衡始终是首要原则。
或许未来,随着材料科学与牙科技术的进步,更安全、更个性化的牙冠定制会成为可能。
但就目前而言,医学界的主流观点仍然是:不鼓励、不推荐、不轻易尝试。
牙齿,是我们咀嚼世界的工具,也是微笑时最亲密的名片。
在它上面刻下愿望,看似浪漫,却可能是一场健康的赌博。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许愿要去庙里,而不是口腔科。”
真正的“上岸”和“发财”,终究要靠脚踏实地的努力,而不是牙齿上的一个符号。
而医学的初衷,永远是守护这份努力的健康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