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眸】十四万劳工的血泪征程:中国艰难曲折的一战参战路与屈辱的战胜国地位

中国以”以工代战”方式参加一战,十四万劳工血洒欧洲却换回巴黎和会山东权益转交日本的屈辱结局,印证”弱国无外交”的历史教训。

1918年11月11日,当协约国与德国签署停战协定的消息传遍世界时,远在东方的中国却陷入了一种复杂的情绪中。作为战胜国之一,中国本应欢欣鼓舞,但现实却让人倍感沉重——这个战胜国的地位,是用十四万劳工的血汗和生命换来的,却在国际丛林法则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抉择之困:为何要参战?​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时,中国正处在内忧外患的艰难时期。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并未改变。北洋政府依然承认着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继续充当着帝国主义间接统治中国的工具。

然而,大战的爆发给中国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无暇东顾,这让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了重新调整国际关系、争取民族独立的可能性。正如当时的外交总长陆徵祥所言:”此乃中国摆脱桎梏,跻身国际社会之良机。”

​曲折之路:三年外交博弈​

参战之路充满荆棘。1914年8月,战争刚爆发时,北洋政府(袁世凯执政)宣布中立,静观其变。日本却趁机对德宣战,要求德国交出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德国曾表示愿意将胶州湾直接归还中国,但在日本的强硬反对下,北洋政府不敢接受。

1915年,英国曾暗示:如果中国对德国采取不利行动,可以获得财政援助和庚子赔款减免。中国提出出兵五万协同对德作战,却遭日本坚决反对。日本警告中国必须严守中立,并将黄河以南划为中立区以便日军行军。

转机出现在1917年2月。日本突然改变态度,开始默许甚至鼓动中国参战。这不是出于善意,而是因为日本与协约国秘密达成交易——以支持中国参战为条件,换取协约国承认其在山东的权益。

​内争外患:府院之争与复辟风波​

就在外部阻力消除之时,北洋政府内部却因参战问题陷入分裂。以国务总理段祺瑞为首的主战派和以总统黎元洪为首的反战派激烈对峙,南方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则主张中立。

这场”府院之争”最终引发了张勋复辟(1917年7月1日-12日)和护法运动(1917年7月-1918年5月)等重大历史事件。直到1917年7月19日黎元洪下台,国会解散,段祺瑞掌控的国务会议才通过对德宣战案。

1917年8月14日,代理大总统冯国璋发布《大总统布告》,正式宣布中国加入协约国,对德、奥宣战。这一刻,中国历经三年艰难曲折,终于踏上了一战参战之路。

​以工代战:十四万劳工的血泪征程​

由于国力所限,中国采取了独特的”以工代战”方式参战。1916年至1918年间,共计14万中国劳工远渡重洋,奔赴欧洲战场。他们在硝烟弥漫的前线挖掘战壕、修筑工事、运输物资、清理战场,承担着最危险繁重的工作。

这些来自中国农村的普通劳动者,用汗水和生命书写了一段被遗忘的历史。据不完全统计,有超过千名华工在战火中伤亡,他们中的许多人至今长眠在异国他乡。

​巴黎和会:屈辱的战胜国待遇​

1919年,中国以战胜国身份出席巴黎和会。代表团怀揣着收回山东权益、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希望,却在会议上遭遇了残酷的现实。

和会不仅拒绝了中国的正当要求,反而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交给日本。这一决定彻底暴露了”强权即公理”的国际丛林法则。中国外交家顾维钧在会议上的慷慨陈词未能改变结果,他说:”山东是孔孟故里,中国的圣地,如同西方的耶路撒冷。”

​五四觉醒:民族意识的新觉醒​

巴黎和会的屈辱结果传到国内,引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北京三千多名学生举行示威游行,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这场运动迅速蔓延全国,成为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转折点。

五四运动不仅是一场爱国运动,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启蒙。它标志着中国人民开始重新思考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奠定了思想基础。

​历史启示:弱国无外交的深刻教训​

中国的一战参战历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启示。尽管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强权政治面前,弱国的利益往往被肆意践踏。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真正的尊重。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是中国人民用十四年抗日战争和三千五百万军民伤亡的代价换来的。回顾一战参战的艰难历程,我们更应珍惜今日的国家地位,铭记”弱国无外交”的历史教训。

那些长眠在异国土地上的华工,用他们的血汗为中国争取国际地位的努力不应被遗忘。他们的付出,虽然当时未能换来应有的回报,但却为中国后来的外交斗争积累了宝贵经验,为中华民族的觉醒埋下了种子。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