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历史学家在新著中提出二战应始于1931年日本侵华,强调中国14年抗战牵制日军主力、影响全局,呼吁西方学界正视东方战场的历史地位与牺牲。
我们从小在教科书上读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始于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然而,历史的真相是否真的如此简单?

英国历史学家理查德·奥弗里在其新著《二战新史》中提出了颠覆性的观点:二战并非始于欧洲,而是应从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大营、发动侵华战争算起。这一论断,不仅挑战了西方中心史观,更将中国抗战十四年的壮烈与牺牲,重新推回世界历史的中央舞台。
🌍 被西方忽视的起点:1931,而非1939
长久以来,国际史学界将二战的起点定格于德国入侵波兰。欧洲战场被视为决定性的战场,诺曼底登陆、斯大林格勒战役被反复书写,而东方战场则被压缩成模糊的背景。
但奥弗里指出,日本在1931年对中国东北的侵略,与后来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德国在中欧的扩张行为,同属于法西斯国家对外扩张的同一链条。1939年欧洲战事的爆发,并非战争的“开端”,而是战火蔓延至全球的“高潮”。真正点燃二战导火索的,是日本军国主义在亚洲的野心。
遗憾的是,当时国际联盟对日本侵华行为采取绥靖政策,未能及时制止侵略,间接助长了法西斯势力的嚣张气焰。
⚔️ 中国战场:被低估的二战“战略支柱”
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长期被西方史学界严重低估。奥弗里通过详实的数据揭示了真相:
- 牵制主力:截至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日本陆军总兵力的70%深陷中国战场。若没有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日军便可抽调大量兵力南下太平洋或北进苏联,二战格局将彻底改变。
- 持久抵抗的典范:从1931到1945,中国在装备落后、孤立无援的情况下,独自抵抗日本侵略长达十余年,是亚洲坚持最久的反法西斯战场。《论持久战》不仅成为中国抗战的战略指导,更被国际反法西斯力量视为重要理论参考。
- 重塑国际秩序:中国以3500万军民伤亡的代价,赢得了世界尊重。在1943年《开罗宣言》中,中国与美、英平起平坐,共同规划战后亚洲秩序;东北、台湾回归中国,也为后来全球殖民体系瓦解埋下伏笔。
📚 历史认知的冲突:为什么东方战场被遗忘?
西方二战史叙事中长期忽略东方战场,既有史料获取的局限,也源于冷战格局下的意识形态对立。过去,欧美学者能接触的中文档案稀少,语言壁垒高筑,导致研究难以深入。
但近十年来,这一状况正悄然改变。关于中国战场的英文研究文献数量成倍增长,更多西方学者开始采用全球史视角,重新审视二战。2023年在北京举办的“二战全球史”学术论坛上,中外学者激烈辩论、彼此启发,正是这种范式转变的生动体现。
与此同时,奥弗里也指出,战后德日对历史罪责的态度差异显著:德国经历了去纳粹化的彻底改造,而日本因保留天皇制和国家结构,未能完成同等程度的历史清算,导致部分势力至今仍在试图美化侵略历史。
🌱 走向共识:全球史观与历史教育的使命
要真正理解二战,就必须跳出“欧洲中心论”,采纳更具包容性的全球史视野。近年来,多国教育界已开始行动:
- 美国大学理事会宣布,将在2025年修订AP世界史课程大纲,增加中国抗战的内容;
- 国际学术会议越来越多地邀请亚洲学者分享基于本地档案的研究;
- 公众开始通过纪录片、纪念馆和跨国展览,接触曾经被边缘化的东方叙事。
奥弗里在《Why War》中写道,人类往往不善于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但他仍相信,确立“针对平民的暴行就是战争罪”这一底线认知,是人类文明不可倒退的准则。
二战不仅是一场军事冲突,更是一场关于人类正义、勇气与记忆的考验。重新将1931年视为二战起点,不仅是为了还原历史的真相,更是为了承认中国乃至亚洲为世界反法西斯事业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站在历史的回响中,我们应当意识到:真正理解过去,才能清醒面对当下,也才能更有智慧地塑造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