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四年终迎转机:中国“心脏”为泰国潜艇重燃生机

泰国因德国发动机断供而停滞四年的潜艇项目,在中泰签署补充协议后重启,将采用中国国产CHD620发动机,预计2028年底交付。

在东南亚的海军力量格局中,泰国长期处于一个略显尴尬的位置——尽管拥有一艘象征意义的轻型航母“查克里·纳吕贝特”号,但其水下战力几乎为零。面对周边越南、马来西亚、印尼等国纷纷装备先进潜艇的压力,泰国海军终于在2017年迈出关键一步:与中国签署协议,以135亿泰铢的总价订购三艘S26T常规动力潜艇。

然而,这个被寄予厚望的项目却在四年间陷入近乎停滞的困境。直到2025年9月16日,中泰双方在北京签署补充协议,这场因“动力心脏”引发的僵局才终于迎来突破性进展。

一、德国断供,项目骤停

按照原计划,S26T潜艇将采用德国制造的MTU396柴油发动机,首艇预计2023年交付。然而,2021年,一道来自欧盟的武器出口限制令彻底打乱了节奏。德国为遵守对华军事设备禁令,拒绝向参与中国潜艇建造的项目方提供发动机。

一纸禁令,直接卡住了泰国潜艇的“心脏”。没有动力系统,已完成超60%艇体建造的首艇只能静静停在船厂,成为一具无法下水的“钢铁躯壳”。

二、中国方案:自主“心脏”的性能证明

面对断供危机,中方第一时间提出解决方案:以国产CHD620柴油发动机替代德制产品。从技术指标看,CHD620完全能达到甚至超越MTU396的水平,但泰国海军起初顾虑重重——他们担心中国发动机的可靠性、寿命及整体性能,更倾向于西方成熟的装备体系。

谈判由此陷入长达四年的拉锯。中方能造,但泰方不愿签;艇体日渐完工,却无法获得动力。这艘S26T首艇,在等待中沉睡了整整四年。

三、测试与信任:CHD620终获认可

转机出现在2025年。8月5日,泰国内阁批准海军司令吉拉蓬上将签署补充合同,正式接受CHD发动机方案,并将交付时间定于2028年底。

促使泰方转变态度的,正是一场精心安排的实测:在中国船厂,CHD620完成了连续200小时运行测试,泰国海军全程监督。数据证明,该发动机稳定性、输出功率、持续性能均符合设计预期。此外,巴基斯坦海军已实际列装同款发动机的中国潜艇,其运行效果为CHD620提供了更具说服力的背书。

四、为何泰国最终选择妥协?

泰国之所以转变态度,源于两方面现实考量:

  1. ​安全压力迫切​​ 越南拥有6艘俄制基洛级潜艇,马来西亚装备2艘法制“鲉鱼”级,印尼也在积极扩充潜艇力量。泰国若继续水下力量空白,将在区域海洋竞争中彻底失去话语权。2025年柬泰边境冲突期间,泰国海军水面舰艇缺乏水下掩护的脆弱性暴露无遗,进一步凸显潜艇部署的紧迫性。
  2. ​经济账不容失败​​ 泰国已按合同支付了10期款项,占总造价的大部分。如果此时取消订单,泰方可能损失合同金额的80%,且拿不到任何实质装备。继续推进项目,虽延迟交付,却是止损并获取战力的最优解。

五、超越装备:技术合作与能力建设

此次补充协议不仅关乎一台发动机的更换,更涵盖维修培训、技术转让、操作课程乃至潜艇部队管理体系建设。这意味着,泰国真正希望获得的,不仅是一艘潜艇,更是一整套水下作战能力的生成模式。

而从中国军工出口的角度看,此次以自主动力系统打破西方技术依赖,成功推动客户接受国产方案,无疑为未来高端装备出口树立了新的信心标杆。

结语:一场等待,换来更深度的信任

四年等待,一度被看作是一场僵局。但如今回看,这段波折反而促成了中泰之间更坚实的技术信任与合作深化。

CHD620发动机的启用,不仅重新点燃了泰国潜艇的生命线,更点燃了中国高端装备走向世界的又一座灯塔。而这艘沉睡四年的潜艇,终将承载着两国共同的战略期待,驶向更深、更远的海域。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