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岁后不必强求十点入睡,顺应身体困意、控制午睡、调整晚餐和灯光、科学应对起夜、放松身心、重视睡眠质量而非时长,才是改善睡眠的关键。
“医生,我爸每晚十点准时躺下,可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越睡越累…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样的疑问,在老年门诊中太常见了。许多长辈一生恪守“早睡早起”的古训,坚信“十点前必须上床”,却发现随着年龄增长,这条金科玉律似乎渐渐“失灵”。

他们躺在床上,眼睁睁看着时钟走过十二点、一点,焦虑如雪球般越滚越大,睡眠却越来越远。
事实上,医学研究早已揭示:过了63岁,人体的睡眠系统会发生显著变化——褪黑素分泌减少、深睡眠时间缩短、生物节律自然后移。
此时若仍机械追求“十点入睡”,反而可能破坏睡眠节律,加剧身心负担。
真正重要的,不是“几点睡”,而是“怎么睡”。
做好以下7件事,比强迫自己早睡更重要——
一、不硬撑早睡,顺应身体的“困意信号”
很多老人晚上十点就躺上床,却发现“脑子像开了灯一样清醒”。
这未必是失眠,而是身体还未进入自然的困倦状态。
63岁后,大脑分泌褪黑素的能力下降,“困意”来得更晚、更隐蔽。
强求早睡,只会让焦虑滋生,形成“睡不着-更焦虑-更睡不着”的恶性循环。
建议:
推迟入睡时间,尝试在10:30–11:30之间顺应自然困意入睡。
睡前可阅读纸质书、听轻音乐,等待身体发出“该睡了”的真实信号。
二、午睡限时30分钟,避免“碎片化补觉”
老年人夜间深睡眠减少,白天易感疲倦,但若午睡过长,反而会进一步削弱夜间的睡眠动力。
研究表明,午睡超过60分钟的老年人,夜间失眠发生率显著升高。
建议:
午睡控制在30分钟以内,最好在午后1–2点进行。
避免在沙发或椅子上无意识“眯觉”,这类碎片化睡眠无法修复身体,反而扰乱节律。
三、晚餐早吃、清淡,睡前3小时“清肠”
年过63,胃肠蠕动变慢,消化时间延长。
如果晚餐吃得太晚或太油腻,身体在睡眠时仍不得不“加班”消化,自然难以安眠。
建议:
晚餐尽量在6点前完成,保持清淡易消化。
睡前三小时停止进食,如实在饥饿,可喝少量温牛奶或吃一两片苏打饼干。
四、傍晚切换“暖光模式”,远离蓝光刺激
光照是影响生物钟最强烈的环境因素。
许多家庭晚间灯光过亮,老年人长时间接触手机、电视屏幕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导致“困意迟迟不来”。
建议:
晚上七点后,将室内灯光切换为暖黄色调,减少使用电子设备。
睡前可借助柔和的台灯阅读,帮助大脑自然过渡到“夜间模式”。
五、起夜不急不躁,避免“清醒刺激”
夜尿增多是常见老年现象,但许多人一起夜就彻底清醒,再难入睡。
关键在于减少起夜过程中的外界刺激,避免大脑误判为“该起床了”。
建议:
使用柔和的红色夜灯(红光对褪黑素影响最小),动作轻缓,不看时间、不刷手机。
告诉自己:起夜是正常的,放松才能再次入睡。
六、以“呼吸+放松”代替“数羊”
焦虑和反复回想是睡眠的大敌。
与其无效“数羊”,不如通过科学放松训练引导身心进入睡眠状态。
建议:
尝试“腹式呼吸+渐进式肌肉放松”:深吸气鼓腹,慢呼气收腹,同时从脚趾到额头逐步放松肌肉。
每天练习10分钟,可显著缩短入睡时间。
七、重“质”而非“量”,放下8小时执念
很多人误以为必须睡满8小时,否则就是“没睡好”。
事实上,老年人对睡眠时长的需求天然减少,5.5–7小时完全可能达标。
真正关键的,是睡眠是否连续、是否有深睡眠阶段。
建议:
关注次日精神状态,而非夜间睡了多久。
如果白天不觉疲惫、注意力集中,就说明睡眠质量合格。
结语:睡眠是一场自然的馈赠,不是必须完成的任务
63岁以后,请学会与睡眠温柔相处。
它不再是年轻时可以“强制开关”的生理功能,而更像一位需要倾听与配合的老友。
不必执着于“十点必须睡”,不必焦虑“夜里总醒来”,更不必为“睡不满8小时”自责。
放下焦虑,顺应改变,才能真正接纳年龄带来的睡眠新节律。
你不是睡得不好,只是睡得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