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为何心脏更易“受伤”?六大原因与你息息相关

秋冬季成为心血管疾病高发期,主要由于寒冷导致血管收缩、血液黏稠度上升、呼吸道感染频发、活动减少饮食油腻、温差过大以及日照减少情绪低落等多重因素叠加,显著增加了心脏负担和发病风险。

秋分一过,天地收敛,万物渐藏。

每到这个时节,不仅树叶悄然变色,我们身体里那条最奔涌的河流——血液,与那颗不知疲倦的引擎——心脏,也正默默经历着一场无声的考验。

医院的急诊室里,因胸闷、心慌、血压失控前来就诊的人悄然增多。心血管疾病,就像一位不请自来的“季节访客”,总在秋冬季准时叩门。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这个季节?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内科副主任王竟靖在一次健康发布会上,给出了六条关键解答。每一条,都与你我的健康息息相关。

一、血管遇冷收缩,血压悄然升高

寒冷,是心血管的第一个“敌人”。

人体是一台精密的热力机器。当外界温度降低,皮肤血管会收缩以减少热量散失——但这个保护机制,是以增加心脏负担为代价的。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心脏需要更努力地泵血,这对于本就脆弱的心血管系统来说,无疑是一次次沉重的额外负荷。

二、血液变“稠”,血栓更易形成

天冷后人不容易感到口渴,饮水自然减少。

再加上通过汗液蒸发的水分变少,人体血容量相对下降,血液黏稠度便会上升。血液越黏,流动越慢,就像一条即将冰封的河流,极易形成血栓。一旦血栓堵塞冠状动脉,便是心肌梗死;堵在大脑,便是脑卒中。

三、呼吸道感染,压垮心脏的“最后一根稻草”

秋冬季是感冒、流感、肺炎等呼吸道感染的高发期。

发烧、咳嗽、感染,这些症状会大幅增加全身的耗氧量,并加速心率。对于健康人,心脏或可代偿;但对于心功能不全或已有冠心病的人来说,一场小小的感冒,就可能是一场巨大风暴的开端,诱发急性心衰或心肌缺血。

四、活动减少+饮食油腻,体重血脂双双“失控”

天气转冷,人的惰性也随之而来。户外活动减少,身体代谢水平下降。

与此同时,热腾腾的火锅、高热量高脂肪的“贴秋膘”饮食,却在不知不觉间增加了体重、升高了血脂。这“一进一退”之间,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正悄然加速。

五、昼夜温差大,心脏在“过山车”上挣扎

秋冬季最大的气候特点,便是昼夜温差巨大。

一天之内,人体血管在“冷-热-冷”的剧烈切换中经历反复扩张和收缩。这种忽冷忽热的刺激,会使交感神经极度兴奋,导致心率加快、心脏耗氧量猛增,极易诱发心绞痛甚至更严重的心血管事件。

六、日照减少,“心理感冒”牵连心脏

阳光,是天然的“抗抑郁剂”。

秋冬季日照时间缩短,容易导致人体内血清素水平下降,情绪低落、抑郁甚至焦虑——这被称为“季节性情绪失调”(SAD)。而情绪的波动会直接影响神经系统和激素水平,导致血压升高、心率紊乱,成为压垮心脏的又一重无形压力。

倾听身体的“求救信号”

当身体发出以下信号时,请务必立即就医:

  • ​胸闷胸痛​​:尤其在活动后出现压榨性、紧缩感的胸痛;
  • ​心悸心慌​​:莫名感到心跳加速、漏跳或节奏混乱;
  • ​异常乏力​​:前所未有的疲惫感,连简单活动都无法承受;
  • ​呼吸困难​​:稍微活动就气短,甚至平躺时觉得憋闷;
  • ​下肢浮肿​​:脚踝、小腿一按一个坑;
  • ​突发性神经症状​​:口角歪斜、说话不清、一侧肢体无力——这可能是房颤引发脑卒中的警报!

给心脏穿上温暖的“冬衣”

预防,永远胜于治疗。我们可以这样做:

  1. ​严密监测​​:定期测量血压,控制好“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
  2. ​合理饮食​​:告别高盐高脂,拥抱蔬菜水果和优质蛋白,清淡饮食,适度饮水。
  3. ​规律运动​​:避免清晨极冷时外出锻炼,可选择在室内进行适度运动。
  4. ​保暖防寒​​:尤其注意头部、颈部和脚部的保暖,外出时戴上帽子围巾。
  5. ​管理情绪​​:主动调节心态,多晒太阳,多与亲友交流,抵抗“情绪寒冬”。
  6. ​学习急救​​:了解心肺复苏(CPR)等基本急救知识,关键时刻能挽救生命。

季节更迭是自然的规律,而我们的健康,则需要靠主动的守护。这个秋天,愿你从关心每一刻的心跳开始,安稳度过每一个寒冬。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