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直播间套路深:免费课洗脑、食品变”神药”,专坑老年人养老钱。
2025年夏季,一场针对老年群体的”养生围猎”正在短视频平台悄然上演。中国新闻网记者历时三个月卧底调查发现,原本传播健康知识的养生直播间,已异化成收割老年人养老钱的精密骗局。从免费课程到万元”神药”,这条灰色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都经过精心设计。

第一步:精准投放的”健康焦虑”
凌晨五点半,65岁的李建国准时打开手机,屏幕上跳动着《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的直播推送。算法早已摸清他的习惯——这位患有高血压的老人,过去半年搜索过”降血压偏方””心脏保健”等关键词37次。
直播间里,身着白大褂的”韩老师”正用红色记号笔圈出PPT上的关键词:”一个’癌’字三个口,吃错食物全都有!”这样的视觉刺激配合”公益讲座””国家认证”等话术,让观看时长超20分钟的老人留存率达68%。心理学研究显示,反复接触特定信息会让人产生”真相错觉”,这正是骗子们深谙的”戈培尔效应”。
第二步:私域流量的”情感绑架”
记者卧底进入的”长寿养生群”有着严密运营体系:
- 早课打卡:每天6:30推送录制课程,完课奖励0.3元红包
- 人设打造:助教每天嘘寒问暖,甚至记住每位老人的服药时间
- 案例轰炸:群里每天滚动发布”王阿姨血糖从15降到6″等伪造案例
北京师范大学老年心理研究中心发现,独居老人平均每天仅与子女交流8分钟,但会与养生顾问聊天超1小时。这种情感空缺被骗子精准利用,记者接触的”张老师”甚至能说出群内200多位老人的病史和家庭情况。
第三步:食品变”神药”的魔术手法
调查发现,直播间售价2880元的”参薏十四味金芝丸”,实际是西安某食品厂生产的调制豆谷粉,出厂价仅23元/盒。这些产品通过三大话术完成溢价:
- 偷换概念:将《本草纲目》记载的药材功效嫁接到普通食品上
- 伪科学包装:编造”4816细胞修复技术”等术语
- 场景暗示:直播背景刻意摆放显微镜、中药柜等道具
更隐蔽的是”合法化操作”:产品包装注明”固体饮料”,却在直播间用”案例分享”形式暗示疗效。某代工厂销售向记者坦言:”同样的阿胶糕,超市卖80元,打上’古法调理’标签就能卖998元。”
产业链背后的”骗术培训”
记者暗访获得的一份《银发经济实战手册》显示,该产业已形成标准化流程:
- 前端:文化公司购买养生栏目IP,如盗用”央视健康之路”等标识
- 中端:AI水军刷弹幕,伪造”万人围观”效果
- 后端:与偏远地区食品厂合作,定制”专供直播间”产品
某培训讲师现场演示”破冰话术”:”要说’阿姨您气色比昨天好’,不要问’您哪里不舒服’——前者能立即建立信任。”
监管困局与破局之道
尽管平台已上线”60岁以上用户大额支付提醒”功能,但骗子们又发明”化整为零”战术:将6980元课程拆分成7笔”998元阶段性费用”。法律专家指出两大难点:
- 定性难:用”可能””建议”等措辞规避《广告法》对疗效宣称的禁止
- 取证难:关键销售行为发生在私域微信群,平台无法监控
中国老龄协会建议构建”银发守护系统”:
- 建立养生直播白名单制度
- 开通”子女同步监督”功能
- 对食品宣称医疗效果实施”举证责任倒置”
在这场关乎亿万老人钱袋子的攻防战中,既需要技术手段的升级,更呼唤子女的日常陪伴。正如一位受骗老人所说:”他们叫我爸妈比你们亲,我能不信吗?”或许,治愈这场社会病的良方,就藏在每个家庭的温情对话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