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道德模范阿里木江携20万元赴贵州榕江救灾,购买11头牛宰杀分发给灾民,余款捐赠慈善总会,诠释跨越4000公里的民族大爱。
一、带着20万现金的特别”旅客”
6月27日,贵阳龙洞堡机场出现了一位特殊的旅客——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阿里木江·哈力克。这位以卖烤羊肉串资助贫困学生闻名的新疆大叔,此次随身携带的不是行李,而是用布袋小心包裹的20万元现金。从乌鲁木齐到榕江,跨越4000公里的距离,他选择最直接的援助方式:”带现金最快,灾区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肉。”

二、”第二故乡”的牵挂:从毕节到榕江
阿里木江与贵州的缘分始于2002年。当年这位维吾尔族青年在毕节落脚,靠卖烤羊肉串为生,却将辛苦攒下的钱全部用于资助当地贫困学生。此次看到榕江洪灾新闻,他立即联系贵州老朋友了解灾情。”我在毕节生活了十几年,贵州的山水养过我,这里的人都是我的亲人。”在忠诚镇苗本村采购活牛时,他坚持按市场价支付,不愿占老乡便宜。
三、11头牛的生命接力
- 特殊采购:在未受灾的苗本村,阿里木江精心挑选11头健壮黄牛,每头约重500斤,总价15万元
- 现场屠宰:聘请当地专业屠宰师傅,在符合卫生标准的场所集中处理
- 精准配送:将分割好的牛肉按每户3-5斤分装,优先送往安置点的老人、儿童家庭
- 余款处置:剩余5万元已通过榕江县慈善总会定向用于灾后学校重建
四、救灾现场的”切肉大叔”
在忠诚镇后勤服务点,60岁的阿里木江系着围裙,手持切肉刀的动作依然娴熟。有志愿者计算,他每天至少站立工作8小时,经手处理的牛肉超过2000斤。”我年轻时每天要串3000根羊肉串,现在切肉给受灾群众,感觉回到了年轻时候。”他笑着说。
五、两种文明的互助密码
这场跨越西北与西南的爱心接力,蕴含着深刻的文化交融:
- 饮食智慧:选择牛肉而非新疆传统的羊肉,既考虑贵州饮食习惯,又确保蛋白质供给
- 资金管理:采用”实物+现金”的援助模式,确保善款使用透明高效
- 情感联结:特意购买本地黄牛,既解决灾民牲畜滞销问题,又保障肉质新鲜
六、民间救灾的”阿里木江模式”启示
- 精准援助:区别于简单捐款捐物,直接解决灾区蛋白质短缺的迫切需求
- 在地参与:通过购买当地物资激活区域经济循环,形成”援助-消费-再生产”闭环
- 文化尊重:维族模范尊重苗族饮食习惯,展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七、从”感动中国”到”行动中国”
阿里木江的救灾行动延续了他20年来的公益逻辑——直接、务实、可持续。当年他用卖烤羊肉串的钱资助了160多名学生,如今这些学生中已有37人成为教师、医生等专业人才。此次救灾,他同样不要任何宣传报道:”我做这些不是为了上新闻,就像烤羊肉串不需要广告一样自然。”
在榕江灾区,新鲜牛肉的香气飘荡在临时厨房上空。这香气连接着新疆的孜然与贵州的酸汤,诉说着一个朴素真理:真正的善良不分地域,就像美食总能跨越千山万水,温暖每个需要帮助的心灵。当阿里木江收拾行装准备返程时,当地苗族老人特意送来一包亲手炒制的茶叶,上面用汉字写着:”新疆兄弟,常回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