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字号清美集团转型之作”品上生活”首店开业,5000㎡生鲜超市以全产业链优势重塑社区消费体验,开启本土品牌破圈升级之路。
上海长宁区百联西郊购物中心B2层,5000平方米的”品上生活”超市在7月9日揭开面纱。这不是一家普通的生鲜超市开业,而是拥有27年历史的上海本土品牌清美集团的一次战略转型。从豆制品专营到全品类生鲜超市,清美这场”破圈”之战,折射出老字号品牌在新时代的生存智慧与商业图景。

一、全产业链优势:从田间到餐桌的”清美速度”
步入”品上生活”,最引人注目的是其”自种、自养、自产、自销”的商业模式。超市内80%的生鲜商品实现自营,这一惊人数字背后是清美多年打造的供应链帝国——上海数字化高标准绿色农业基地达11000亩,全国定向种植基地扩展至50万亩。从蔬菜采摘到上架最快仅需2小时的”清美速度”,重新定义了都市生鲜消费的”新鲜”标准。
在热气鲜杀猪肉档口,产自江苏沭阳黑猪基地的猪肉现切现卖;水产区提供从淡水鱼到帝王蟹的全品类选择,辅以免费剖鱼服务;面点区现做的黑猪肉包子散发着诱人香气…这些场景不仅展示了清美的产业链实力,更构建了一种”农场直送”的消费信任。这种全链路把控模式,正是清美敢于进军竞争激烈的生鲜超市市场的底气所在。
二、社区商业的”温度经济学”:平衡新老客群的需求
开业当天,一位老年顾客的反馈颇具代表性:”希望超市能一直接地气,不要一下子变得太高端。”这句话道出了社区商业的核心命题——如何在升级中保持温度。百联西郊从世纪联华变为高端RISO超市引发的争议,正是清美需要避免的前车之鉴。
清美的应对策略显示出精准的市场洞察:保留”送鸡蛋”等传统引流方式吸引老年客群,同时构建5公里30分钟达的即时配送体系服务年轻消费者;在商品结构上,既有符合上海阿姨口味的现制熟食,也有迎合都市白领的精致果切与轻食。这种”老少通吃”的平衡术,体现了清美对社区商业本质的理解——商业升级不是简单的”高端化”,而是满足不同代际的差异化需求。
三、现制现售的品控挑战:标准化与烟火气的博弈
12大明厨档口、800余种现制商品,”品上生活”将”餐饮化”作为差异化竞争的核心。然而,从预包装食品到现制现售的转型,意味着清美必须重构整个品控体系。市场部高级经理胡泉君透露,所有”大菜师傅”都经过总部统一培训,确保操作标准化。这种中央厨房式的管控,如何在保持风味的同时不牺牲现场制作的烟火气,将成为长期考验。
更值得关注的是,现制现售模式对超市运营效率的挑战。相比标准包装商品,现场制作的肉包、水饺等需要精确计算产能与销量的匹配,任何预估失误都会直接转化为损耗成本。清美能否在”现做现卖”的诱惑与”成本控制”的现实间找到平衡点,将决定这一模式的可持续性。
四、长宁西部的商业突围:从”洼地”到”生活圈”
“品上生活”选址百联西郊别有深意。作为长宁区商务委副主任朱虹口中的”商业洼地”,长宁西部正通过引入多元商业形态改变面貌。随着大融城、上海荟聚等新商业体入驻,京东七鲜与清美品上生活的同台竞技,这片区域正在形成15分钟便民生活圈的完整生态。
清美的加入不仅填补了中端生鲜超市的市场空白,更通过与百联西郊”超级社区能量场”定位的契合,探索社区商业的共荣模式。未来,清美计划在上海开设的6家门店,或将复制这种”商业综合体+本土生鲜超市”的共生关系,为上海社区商业升级提供新范式。
五、老字号的”第二曲线”:从豆制品王者到生鲜超市新贵
从豆制品专营到全品类生鲜,清美的转型堪称传统食品企业的”第二曲线”创新。这种跨越并非简单的品类扩展,而是从B2B供应商向B2C零售商的角色蜕变。首日营业中,不少消费者惊讶于”这还是我们认识的清美吗”,这种认知颠覆正是品牌希望达到的效果。
然而,挑战也随之而来:如何将老一辈对清美豆制品的信任延伸到全新品类?如何在盒马、奥乐齐等成熟品牌的围剿中建立差异化认知?清美选择用”全产业链”作为回答,但消费者最终买单的不仅是供应链故事,更是每日货架上的品质体验。
站在5000平方米的首店中央,清美正站在传统与创新的十字路口。这家上海老品牌的破圈尝试,不仅关乎一个企业的未来,更折射出中国社区商业的进化方向——当线上零售日益便捷,实体商业必须提供电商无法替代的温度与体验。清美的”品上生活”能否书写老字号逆袭的新篇章,时间会给出答案,但至少,它已经勇敢迈出了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