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禾农业骗局:当”三农”流量成为收割镰刀

“假农技专家的流量骗局:当’三农’成为表演道具,农民的血汗钱成了短视频时代的收割对象。”

在河南濮阳的一间普通民宅里,”史老师”正对着手机镜头侃侃而谈。他身着印有”农业研究所”字样的白大褂,身后的架子上摆满农药瓶,俨然一副农技专家的派头。镜头一转,同一位”史老师”却变身”帽子哥”,在另一个账号里教授播音主持技巧。这种魔幻的场景,正是当下短视频平台”假农技专家”产业的真实写照。央视《财经调查》曝光的”祥禾农业”骗局,不仅揭露了一个造假团伙的运作内幕,更折射出三农流量经济背后的深层危机。

一、产业化造假的流水线作业

“祥禾农业”的运作模式已形成完整的黑色产业链。调查显示,该团队在河南、山东等地设有多个拍摄基地,每个基地配备标准化”道具间”——印有不同机构名称的白大褂、摆满农资产品的背景架、各类农业证书模板。新人入职后接受统一的话术培训,从”食盐杀虫”到”啤酒增产”,上百个”农业小妙招”剧本可随意组合。这种工业化造假模式,使得一个完全不懂农业的播音员,经过三天培训就能变身”资深农技专家”。

更令人震惊的是其账号矩阵的规模。团队负责人透露,他们通过购买僵尸账号、盗用农户视频等方式,在抖音、快手等平台运营着上千个”农技账号”。这些账号采用”大号带小号”的联动策略,当某个”妙招”视频爆火后,矩阵内所有账号会同步跟进,形成信息轰炸效应。数据显示,该团伙2024年农资销售额突破8000万元,其中90%产品为贴牌生产的劣质农资。

二、话术套路中的心理操控术

“祥禾农业”的话术设计暗含精密的心理学机制。其视频普遍采用”问题渲染-简单方案-推翻引荐”的三段式结构:先用”不用就亏了”等话术制造焦虑;接着推出家常调料调制的”土方”建立信任;最后突然转折,指出土方缺陷并推荐特定农资产品。心理学专家分析,这种”信任-背叛-依赖”的话术链,能有效突破受众心理防线。

大学生”助农团”的人设打造更显心机。团队专门招募年轻女性,以”农大毕业””返乡助农”为卖点,利用人们对大学生的天然信任感。在某段广为流传的视频中,一位”农大女生”跪在田间痛哭流涕,声称”不用我们的肥,农民伯伯太苦了”,该视频获得超500万播放量,带货转化率高达23%。这种情感绑架式的营销,将助农情怀异化为收割工具。

三、监管真空下的平台共谋

“祥禾农业”的野蛮生长,暴露了短视频平台审核机制的失效。尽管各大平台都设有”专家认证”通道,但实际操作中,一个伪造的”农业研究所”背景板就能轻松绕过审核。算法推荐机制更成为骗局帮凶——越是夸张的”增产秘方”,越容易获得流量倾斜。某平台内部数据显示,农业类视频的平均审核时间仅17秒,根本无法识别专业造假。

农资销售的监管盲区同样令人忧心。现行法规对线下农资店有严格准入要求,但对电商销售却存在漏洞。”祥禾农资总店”的营业执照显示,其经营范围包含”日用百货”,却能公然销售农药肥料。法律专家指出,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做法,本质是利用了跨区域监管的难度。

四、坑农害农的连锁恶果

假农技视频的危害远超普通假货。山东某地农户因使用”啤酒增产法”导致50亩小麦绝收;河南多位果农按”食盐杀虫”配方操作,造成果园土壤盐碱化。农业专家测算,这类”妙招”平均减产幅度达30%-50%,且土壤损害往往持续2-3年。更可怕的是知识污染——错误农技经短视频传播后,会在农户群体中形成错误认知,矫正成本极高。

农资造假还冲击着正规农技推广体系。某农业大县的农技站长坦言,现在下乡推广新技术,常被农户反问”和短视频说的不一样”。这种信任危机,使得真正有益的农业技术难以落地。中国农技推广协会的数据显示,2024年农技员下乡指导接受率同比下降41%,创十年新低。

五、破局之路:从流量净化到价值重建

整治假农技乱象需多管齐下。技术层面,平台应建立农业视频的”双审核”机制,即AI初筛+专家复审;内容层面,需推动”农技视频创作规范”,强制标注实操风险和专业依据;监管层面,则要打通农业农村部门与电商平台的数据接口,实现农资销售的全链条追溯。

更深层的解决之道在于价值重构。中国农业大学正在试点”真专家下乡直播”项目,教授们走进田间,用专业解读揭穿”伪妙招”。某省农业农村厅推出的”农技打假”系列短视频,通过实验对比曝光各类骗局,单条播放量超2000万。这些尝试证明,只有用优质内容占领流量高地,才能从根本上净化三农信息生态。

“祥禾农业”负责人那句”明天可以改卖袜子”的狂言,道破了这类骗局的本质——三农只是流量入口,而非服务对象。当助农成为表演,技术沦为话术,最终受伤的不仅是受骗农户,更是整个农村的数字信任基础。重建这片信任,需要平台、政府、专家和真实农户的共同努力,让三农流量真正流向需要它的人,而非收割它的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