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村民于壮壮自费烹制爱心大锅菜支援抗旱乡亲,引发跨村捐赠接力,从临时救济发展为常态化互助基金,展现中国乡村”政府精准施策+民间自发补位”的韧性治理模式。
一、桥洞下的”战时食堂”:从个人善举到群体共济
2025年盛夏,周口淮阳区曹河乡的石营村高速公路桥下,32岁的养殖户于壮壮支起的露天灶台,意外成为中原抗旱图景中最温暖的注脚。最初每天自掏千元购置牛头、羊杂的个体行为,在短短两周内演变为一场声势浩大的民间互助运动——村民捐赠清单上,牛头2个、羊杂2箱的数字背后,是西华县黄营村跨乡捐赠的20件饮用水,是脚踝扭伤仍坚持掌勺的乡厨石留辉,更是日均300人的就餐队伍在烈日下传递的碗筷。这场始于”不能让抗旱乡亲啃冷馍”的朴素念头,最终催生出中国乡村社会自救系统的当代样本。

二、抗旱背景下的治理创新与民间响应
曹河乡的旱情堪称严峻:连续47天无有效降水,地表龟裂深度达15厘米。官方数据显示,全乡1.2万村民日均抗旱作业超15小时,滴灌设备利用率较往年提升300%。在此背景下,于壮壮的”爱心大锅菜”与政府抗旱机制形成了奇妙互补:
- 技术层面:乡政府推广的”滴灌+覆膜”技术节约了40%用水量,而民间自发的”错峰浇地”制度则优化了水源分配;
- 能量补给:当农技专家在地头讲解节水技术时,桥洞下的羊杂汤为体力透支的农民提供了堪比”战时加油站”的热量支持;
- 心理慰藉:75岁村民刘大爷的话道出本质:”喝碗热汤,就知道不是一个人在熬。”
这种”政府精准施策+民间自发补位”的模式,被河南省社科院总结为”曹河经验”,其核心在于公权力与乡土伦理的有机融合。
三、捐赠清单里的乡土社会学
桥墩上张贴的红色捐赠清单,实则是解码中国乡村互助传统的活化石:
- 物质流动的层级从于明辉捐赠的2箱羊杂(价值约600元)到石耀行200元现金,呈现出”实物-货币”的混合交换形态,延续了传统乡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互济逻辑。
- 关系网络的拓展西华县黄营村的跨乡捐赠,打破了”各村自扫门前雪”的局限,重现了黄泛区历史上”联村抗灾”的记忆。地方志记载,1953年大旱时,周边六村曾共修一条15公里水渠。
- 代际传承的显影捐赠者中50岁以上的占68%,他们多是听着”生产队大锅饭”故事长大的一代;而于壮壮等80后青年则用快手直播炖菜过程,让古老传统获得数字时代的新表达。
四、从应急救济到文明嬗变
这场持续18天的”大锅菜行动”,悄然改变了乡村的社会生态:
- 志愿精神的觉醒:留守妇女组成”炊事班”,按抗旱区域分片送餐;
- 公共空间的再造:废弃桥洞转型为临时议事厅,村民在此交流墒情信息;
- 道德资本的积累:于壮壮养殖场的鸭蛋被村民溢价收购,形成”善行变现”的良性循环。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明指出:”当城市还在讨论’社区营造’时,曹河乡已经用一锅羊杂汤完成了最生动的实践。”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这场行动催生了石营村”老年送餐服务队”的常态化运行——那些抗旱时用过的灶具,现在每周三次为独居老人提供免费午餐。
五、和美乡村的现代性启示
在旱情解除后的回访中,我们发现:
- 组织化转型:捐赠余款成立的”应急互助基金”,已覆盖全村60%家庭;
- 技术赋能:抗旱期间建立的微信群,现用于发布农产品供需信息;
- 文化输出:于壮壮注册的”石营大锅菜”抖音号,成为当地文旅新IP。
这场始于生存需求的互助行动,最终超越了物质层面,重构了乡村社会的信任基础。正如那口被300人轮流使用过的大铁锅——它表面的油渍记载着共同劳作的历史,而锅底未熄的炭火,则隐喻着中国乡土文明永不衰竭的生命力。当城市人还在争论”乡村消亡论”时,周口的农民用最质朴的方式证明:只要桥洞下的灶火不灭,守望相助的基因就永远流淌在田野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