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园集团并购商丘古城打包上市,30亿资本运作开启河南文旅新纪元,”文化IP+实体遗产”模式或成行业新标杆。
2025年8月,一则震动河南文旅界的消息不胫而走——清明上河园集团正式将商丘古城纳入旗下,并计划打包上市。这一动作不仅可能实现河南旅游企业上市零的突破,更预示着中原文化旅游产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格局重塑。在文旅融合与资本运作的双轮驱动下,这场并购正在开创一种全新的”文化IP+资本”发展模式。

强强联合背后的战略考量
清明上河园集团作为河南文旅龙头企业,其以《清明上河图》为蓝本打造的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已成为行业标杆。2024年财报显示,集团年接待游客量突破600万人次,营收达15亿元。而商丘古城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现存明清城墙周长3.6公里,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超过20万平方米。两者结合,形成了”文化IP+实体遗产”的独特组合。
文旅产业专家李岩分析:”这次并购不是简单的资产叠加,而是文化产业链的垂直整合。清明上河园输出的是成熟的运营模式和品牌效应,商丘古城提供的是不可复制的文化载体,这种互补性合作将产生1+1>2的协同效应。”
资本市场的文旅新故事
据内部人士透露,此次打包上市计划募资规模约30亿元,主要用于三大方向:商丘古城基础设施升级、数字化体验项目建设、以及省内外文旅项目并购。这一资本运作若能成功,将打破河南文旅企业”有资源无资本”的困局。
值得关注的是,这次上市方案中特别强调了”文化价值量化”概念。中信证券文旅行业分析师王浩指出:”方案首次尝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建筑群等难以估值的文化资产通过游客体验转化率、IP衍生价值等创新指标进行量化评估,这在国内文旅上市企业中具有开创性意义。”
数字化转型:让古城”活”起来
在并购后的规划中,最引人注目的是5G+AR技术的全面应用。根据规划,商丘古城将建设”时空穿越”体验区,游客通过智能眼镜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的古城风貌。同时,清明上河园成熟的”NPC互动”模式也将引入古城,让历史人物”走”出书本,与游客实时互动。
“我们不是要把古城变成主题公园,而是通过科技手段激活沉睡的历史。”项目技术负责人张明表示,”比如在应天书院遗址,游客不仅能看建筑,还能’参加’一场宋代科举考试,这种深度体验才是现代文旅的核心竞争力。”
文化IP的产业化之路
并购后的IP开发计划同样雄心勃勃。除传统的文创产品外,集团计划打造”大宋文化”系列IP矩阵:包括以商丘历史人物为原型的动漫形象、基于古城建筑的解谜游戏、甚至联合影视公司制作历史题材网剧。
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陈炜评价:”这种将实体文化遗产转化为可传播、可体验、可消费的文化IP的做法,代表了文旅融合的最新方向。特别是把商丘的’火文化”商文化’等独特元素进行现代化表达,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挑战与机遇并存
尽管前景广阔,但挑战同样不容忽视。首当其冲的是保护与开发的平衡问题。商丘市文物局局长刘建军强调:”任何开发都必须以文物保护为前提,特别是古城墙、归德府文庙等国家级文保单位,必须严格遵守《文物保护法》。”
此外,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也是关键。目前全国已有近20家古城类景区,且大多面临”千城一面”的困境。对此,清明上河园集团CEO王伟表示:”我们的优势在于差异化定位。商丘古城将主打’商文化起源地’和’宋文化活态博物馆’两大特色,这与平遥的晋商文化、丽江的纳西文化形成明显区隔。”
河南文旅的新引擎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这次并购上市是河南省”文旅强省”战略的重要落子。河南省文旅厅数据显示,2024年全省旅游总收入已突破1万亿元,但文旅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清明上河园与商丘古城的结合,有望打造一个年营收超50亿元的文旅航母。
“这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成长故事,更关乎整个河南文旅产业的升级。”河南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卫国指出,”成功的资本运作可以带动投融资创新,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文旅领域,形成良性循环。”
随着上市进程的推进,这场文旅与资本的”联姻”正在改写中原大地的旅游格局。在保护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清明上河园集团与商丘古城的结合,或许将为中国文旅产业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当文化自信遇见资本力量,当古老遗产拥抱现代科技,这场变革的意义,早已超出了商业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