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韵传情:大陆京剧名家三十二载赴台演绎两岸文化血脉

“三十二载京韵传情,两岸名家同台献艺——京剧艺术跨越海峡,谱写血脉相连的文化交响。”

台北戏剧院的灯光渐暗,锣鼓声起,于魁智饰演的杨四郎甫一亮相,台下便爆发出雷鸣般的”碰头彩”。这是2025年8月的一个寻常夜晚,却承载着两岸文化交流不寻常的三十二年历程。自1993年中国国家京剧院首度赴台演出以来,大陆京剧名家几乎年年赴台,在皮黄声里架起一座跨越海峡的文化桥梁。

三十二载的传承与蜕变

1993年的台湾,一场京剧旋风席卷全岛。当时32岁的于魁智作为年轻演员,随京剧大师袁世海、杜近芳首次赴台演出。近一个月的巡回演出,场场爆满,在宝岛掀起前所未有的京剧热潮。”那年我们带去了《野猪林》《白蛇传》等经典剧目,台湾观众的热情超乎想象。”于魁智回忆道。谁也未曾想到,这场文化交流会延续三十二年,成为两岸文化交往中最持久的”文化使团”。

今年的演出阵容折射出京剧艺术的代际传承。中国戏曲学院的师生团队构成演出主力,从19岁的大三学生王钲淇到65岁的教授,年龄跨度近半个世纪。”当年是前辈大师带我赴台,如今我带学生来,这就是京剧’传帮带’的传统。”于魁智说。这种传承不仅体现在年龄上,更表现在艺术流派上——梅派的雍容华贵、余派的刚劲挺拔、程派的婉转缠绵,在台湾舞台上交相辉映。

李胜素与于魁智的”黄金组合”恰是这段历史的生动注脚。1998年,在台湾剧作家贡敏的慧眼推荐下,原在山西京剧院的李胜素首次与于魁智在台搭档,一唱成名。”我们从台湾红回大陆,这种缘分很特别。”李胜素说。二十余年来,这对搭档在台湾演过《四郎探母》《红鬃烈马》,也创新编排过《大唐贵妃》,用京剧讲述着两岸共同的文化记忆。

戏里戏外的两岸情缘

京剧在台湾的发展本身就是一部两岸文化交流史。1948年,梅兰芳爱徒顾正秋带着”顾剧团”赴台北永乐戏院演出,成为京剧在台传播的重要起点。如今台湾不仅有”国光”剧团等专业院团,还有吴兴国当代传奇剧场这样的创新实验团体,形成传统与创新并存的生态。

后台的感人场景往往比台上的演出更动人。中国戏曲学院副教授张艳红在台北偶遇往日的台湾学生,”看到他们在剧团坚持表演,或从事戏曲推广工作,特别欣慰”。据统计,过去十年有超过200名台湾学生在中国戏曲学院深造,他们像文化的种子,将所学带回台湾继续传播。

74岁的台北吴女士是大陆京剧团最忠实的观众,三十二年来场场不落。”1993年第一次看于魁智演出时,他还是个年轻人,现在我们都老了,但对京剧的爱没变。”她说。这种长情的追随,已超越普通观众与演员的关系,成为割舍不断的情感纽带。台南的蔡先生则专程北上观剧:”大陆京剧的唱腔身段别有韵味,多看多比较,才能深入理解传统文化。”

青年力量续写新篇

令人惊喜的是,年轻观众正成为台湾京剧市场的新生力量。”95后”陈小姐表示:”京剧的服装、唱腔太美了,我们有个微信群,几百个年轻人经常约着一起看戏。”在社交媒体上,#京剧青年#话题阅读量已突破千万,年轻人用短视频分享观剧心得,甚至模仿经典唱段。

这种年轻化趋势与演出形式的创新密不可分。今年的《凤还巢》加入了更符合现代审美的舞美设计,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同时,节奏更加明快。中国戏曲学院的大三学生王钲淇虽然是首次赴台演出,却收获了不亚于名家的掌声,”台湾观众的热情让我对京剧的未来充满信心”。

两岸京剧界也在探索更深层次的合作。台湾戏曲学院与中国戏曲学院已建立常态化的师生互访机制,共同创排新编剧目。正如于魁智所说:”京剧是两岸共同的文化基因,通过艺术交流,我们更能体会到什么是血脉相连。”

曲终人未散。当《四郎探母》中”坐宫”一折的经典唱段响起,台上台下同声应和,那一刻,海峡不再是距离,京剧成为最动人的共同语言。三十二年的坚持证明,文化的纽带一旦系上,便再难割断。正如谢幕时经久不息的掌声所昭示的:京韵传情,两岸一家。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