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药都的舌尖革命:樟树20道核心药膳出炉,以食为养重塑健康生活

​——从葛玄植药到“樟帮十味”,一碗汤羹里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江西樟树评选出20道核心药膳,以“药食同源”理念融合千年药都文化与现代养生需求,推动药膳产业标准化与文旅创新。

2025年9月23日,江西樟树。空气中弥漫着药材的清香与食物的暖香,栀子花炒韭菜的清新、杜仲腰花的醇厚、当归羊肉煲的温润……经过一天半的激烈角逐,“樟帮十味·药都宴”首届药膳评选大赛落下帷幕,20道核心药膳正式诞生。这不仅是味蕾的盛宴,更是一场跨越1800年的文化接力。

一、药都盛宴:百道药膳竞逐,20道精品脱颖而出

大赛汇聚了樟树当地酒店、老字号、农家乐及养生机构的烹饪高手,以黄芪、枸杞、茯苓、天麻等数十种药材为媒,创作出近百道药膳菜肴。由中国药膳研究会副会长焦明耀领衔的专家团队,从组方合理性、口感风味、外观形态、食养功效、文化内涵五大维度综合评分,最终选定“7荤、4素、1汤、3小菜、3饮品、2主食”共20道核心菜品。

入选的不仅是菜肴,更是樟树药文化的精髓:

  • ​栀子花炒韭菜​​:以春日栀子花入馔,清热凉血,搭配韭菜温中行气;
  • ​杜仲腰花​​:取杜仲补肝肾之效,与猪腰同烹,形味兼得;
  • ​老口味樟树清汤​​:以本地药材慢炖,汤清味醇,承载几代人的记忆;
  • ​当归生姜羊肉煲​​:冬日温补经典,羊肉酥烂,药香渗透;
  • ​陈皮酒​​:以陈年柑橘皮入酒,理气健脾,唇齿留香。

二、千年传承:从葛玄“植茶种药”到现代药膳体系

樟树药膳文化源远流长。三国时期,葛玄在阁皂山开辟药圃,“植茶种药、药食初探”;明清时期,“药铺宴”形成完整体系,药膳成为“樟帮”文化核心组成部分。“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的美誉,背后是千年未断的医药实践与饮食智慧。

今天的药都人,依然恪守“药食同源”原则:

  • 优先采用樟树道地药材(如樟头红、陈皮);
  • 精选本地优质食材(如赣江鲜鱼、农家禽畜);
  • 融合赣菜“原汁原味”烹饪理念,减盐控油,突出本味。

三、标准与特色:如何平衡“专业化”与“地域化”?

大赛评审面临关键挑战:既需符合药膳国家标准,又要保留樟帮特色。焦明耀指出:“药膳不是药+食的简单叠加,而是性味相合、君臣佐使的辩证搭配。”例如:

  • ​黄芪三宝满坛香​​:以黄芪为君,配禽、菌、蔬,补气固表;
  • ​阿胶猪手​​:阿胶滋阴补血,与胶原蛋白丰富的猪手同炖,润燥养颜;
  • ​酸菜小滑肉​​:以酸菜解腻开胃,平衡猪肉滋腻,契合“酸甘化阴”之理。

四、药膳新生:从餐桌到产业,文化如何赋能经济?

樟树药膳的推广远超餐饮范畴:

  1. ​产业链延伸​​:开发陈皮酒、樟头红饼干等便携产品,打通“食养+伴手礼”场景;
  2. ​标准建立​​:制定《樟帮药膳制作规范》,从选材、配伍到烹制全程标准化;
  3. ​文旅融合​​:规划药膳体验之旅,游客可参观药材基地、体验药膳制作、品尝药都宴席。

五、未来挑战:药膳普及的“苦口”与“甜心”

尽管药膳价值显著,但大众接受度仍待提升:

  • ​口味适应性​​:药材苦味与现代口味偏好存在冲突;
  • ​科学认知不足​​:民众对“食疗”理解易入误区(如过量进食);
  • ​成本较高​​:道地药材与优质食材推高价格,难以快速普及。

对此,樟树选择“渐进式推广”:

  • 开发轻药膳(如药茶、药饼),降低尝试门槛;
  • 联合医疗机构发布《体质食养指南》,引导科学食用;
  • 通过预制菜技术降低成本,扩大供给。

结语:一碗药膳,承载的是文化,温润的是身心

樟树药膳的现代化探索,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古人以食为药,今人以食为养。这20道核心药膳,不仅是舌尖上的创新,更是一种生活哲学的回归——在快节奏时代,重新发现“慢养”的智慧。

正如一位参赛厨师所言:“我们做的不是菜,是一份能让现代人吃出健康的诚意。”

​药材沉浮间,是文化的传承;五味调和处,是生命的温度。​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