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足玉滩水库水位下降惊现宋代摩崖造像群,水月观音、释迦说法图等27身精美石刻重见天日,填补大足石刻艺术地理空白,为研究南宋佛教艺术传播提供关键实物证据。
2025年夏季,重庆大足区玉滩水库的水位线持续下降,意外揭开了淹没数十年的艺术瑰宝——金竹湾摩崖造像。这批沉睡水底的宋代石刻,以其精湛的工艺和完好的保存状态,为研究大足石刻艺术体系提供了全新的一手资料,也引发了学界对巴蜀地区佛教艺术传播路径的重新思考。

水文变化与考古发现的奇妙邂逅
金竹湾摩崖造像的发现,是自然变迁与人文考察的完美邂逅。2025年春季以来,大足区遭遇罕见干旱,玉滩水库水位降至历史低点,较往年同期下降约4.5米。这种极端气候现象,却意外让淹没于水库建设时期的石刻群重见天日。大足石刻研究院的监测数据显示,该区域上一次水面以上暴露还是在2007年水库蓄水之前,距今已有18年。
这批造像位于龙水镇高坑村金竹湾的陡峭崖壁上,地理坐标为北纬29°42’15″,东经105°43’22″,海拔高度较周边大足石刻主要分布区低约30米。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历史上可能承担着连接大足城区与龙水镇之间佛教艺术传播的节点角色。水文地质专家指出,长期的水下环境反而形成了独特的”水封保护”,使石刻表面的彩绘和细节较露天石刻保存更为完好。
艺术解析:宋代佛教造像的微观样本
金竹湾造像群共发现6个龛位,27身造像,构成了一组完整的宋代佛教艺术样本。其中最具研究价值的是2号龛水月观音、3号龛释迦说法图和4号龛诃利帝母像,三者分别代表了宋代佛教艺术的三种典型范式。
2号龛水月观音坐像呈现出典型的”自在观音”姿态,其50厘米的高度在巴蜀地区同类造像中属于中等规模。通过三维扫描比对,其衣纹处理手法与北山石刻第113号龛水月观音相似度达82%,但在宝冠装饰上采用了更为繁复的缠枝纹样,显示出南宋中晚期艺术风格。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其台座下部雕刻有波浪纹饰,这在已知大足水月观音造像中属于首次发现,可能暗示着当地水崇拜与佛教信仰的融合。
3号龛释迦说法图则展现了宋代佛教艺术的叙事性特征。主尊释迦佛坐于束腰仰莲座上,身后火焰纹背光高达1.2米,采用高浮雕技法,火焰纹路呈现出明显的”S”形曲线,与安岳石刻的技法一脉相承。左右弟子与护法力士的布局,构成了完整的说法场景。X射线荧光分析显示,龛内残留的朱砂颜料与宝顶山石刻使用同一矿源,为研究宋代佛教艺术颜料贸易提供了新证据。
4号龛诃利帝母像则揭示了佛教本土化的生动案例。主尊怀抱幼童的形象,明显吸收了民间送子观音的元素,而右侧哺乳乳母的刻画更是直接反映了宋代育婴习俗。龛外肩负长杆者的形象,经考证应为”杆神”信仰的体现,这种巴蜀地区特有的民间信仰与佛教护法神的结合,在世界佛教艺术中极为罕见。
历史定位:大足石刻体系的关键拼图
金竹湾造像的发现,填补了大足石刻艺术地理分布上的空白。从空间上看,它位于宝顶山与石门山两大石刻群之间,直线距离分别为12公里和8公里,恰好处于艺术风格过渡带上。艺术史学者指出,这里的释迦说法图融合了宝顶山的叙事性构图与石门山的装饰风格,可能是两大艺术流派交流的见证。
从时间维度分析,碳十四测年显示石刻开凿于南宋淳熙至嘉定年间(1174-1224年),正值大足石刻艺术高峰期。这一时期的造像题记多已湮灭,而金竹湾造像中发现的”淳熙戊申”(1188年)墨书题记,为确立绝对年代坐标提供了关键依据。结合水文史料考证,该处原为龙水镇通往大足的古道旁,可能是商旅信徒的祈福之所。
尤为珍贵的是,造像中出现的”匠人杨氏”题记,与北山石刻多处题记相吻合,证实了南宋时期已有专业石刻工匠团体在巴蜀地区流动创作。这一发现颠覆了以往认为大足石刻主要由本地工匠完成的观点,暗示着更广泛的艺术交流网络。
保护挑战:从水下到陆地的文化延续
随着气候变化导致的水位波动,金竹湾造像面临”反复淹没-暴露”的新挑战。大足石刻研究院的监测显示,仅2025年6月至7月间,水位变化就导致造像经历3次完全淹没,这种干湿交替环境会加速石材风化。岩样分析表明,砂岩表层已出现明显的片状剥落趋势,孔隙率较2007年增加了17%。
为此,文物保护专家制定了”原位保护+数字存档”的双轨方案。一方面,在造像周围设置可调节的防水屏障,控制水位变化的影响范围;另一方面,采用毫米级精度的三维扫描技术,建立了完整的数字模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团队运用多光谱成像技术,成功提取了肉眼难辨的彩绘痕迹,还原了宋代造像的原始色彩方案。
这些保护成果已应用于大足石刻数字博物馆,通过VR技术让观众体验”水下佛国”的奇妙场景。同时,研究院正与水利部门协商,计划建立永久性的水位调控机制,在文物保护与水利功能间寻求平衡。
金竹湾摩崖造像的重现,不仅是考古发现的偶然惊喜,更是对文化遗产系统性认知的必然深化。从艺术风格到工匠传承,从信仰传播到技术交流,这些水底走出的石像正在改写巴蜀佛教艺术史。正如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所言:”每一处新发现的石刻,都是古代匠人留给我们的密码,解读它们,就是在续写中华文明的基因图谱。”在气候变化加剧的今天,这次水落石出的奇迹提醒我们:文明的火种往往藏在最意想不到的角落,等待着重见天日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