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的六大误会,是时候该澄清了!

科学饮奶,无需多虑——牛奶不是问题的根源,理性与适量才是健康的关键。

从小到大,牛奶一直被视为营养与健康的象征。然而近年来,随着各种饮食观念的兴起,关于牛奶的争议也越来越多——“牛奶性寒,体寒的人不能喝”“喝牛奶会长痘”“补钙不如吃钙片”……这些说法在家族群、朋友圈里频频出现,让人心生疑虑。

在2025年食品与健康传播大会上发布的《乳制品科普白皮书》,正试图回应这些广为流传的误解。来自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中国农业大学、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等多位权威专家,围绕公众最关心的六大乳制品争议,给出了基于科学的解答。

❌ 误会一:牛奶“性寒”,不宜常饮?

​✅ 真相:中医主流观点认为牛奶“味甘性平”​

很多人因“牛奶性寒”的说法望而却步,尤其本就体寒或容易腹泻的人群。
但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阮光锋指出,中医历来将牛奶视为“补虚、益肺胃、生津润燥”之品,其性平而非寒,适合大多数人日常饮用。

至于有些人一喝奶就腹胀腹泻,往往是“乳糖不耐”所致——这在国际上也十分普遍。阮光锋建议,可通过少量多次、搭配主食、选用酸奶/奶酪或无乳糖奶等方式逐步适应,不必因噎废食。

❌ 误会二:喝牛奶容易长痘?

​✅ 真相:高糖高脂饮食才是痤疮主因​

“我一喝奶就长痘!”——这样的个体感受常被扩大为普遍结论。
中国农业大学范志红教授解释,目前并没有足够证据表明牛奶与痤疮有必然联系。相反,高糖、高脂饮食是明确的痤疮风险因素。

她建议,如怀疑长痘与喝奶相关,可暂停饮用数日观察。若痤疮依旧,则应从作息、压力、整体饮食结构找原因。酸奶和奶酪因发酵过程中蛋白质结构发生变化,往往更易耐受,可作替代选择。

❌ 误会三:喝牛奶不如吃钙片补钙?

​✅ 真相:牛奶是“天然钙包”,吸收率更优​

有人觉得“既然钙片更方便,何必喝奶?”但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司徒文佑强调,牛奶中的钙是“天然复合营养素”,不仅含量高,还因含有乳糖、维生素D和酪蛋白磷酸肽等促进钙吸收的成分,生物利用度远高于单纯钙片。

成年人每日钙推荐摄入量为800毫克,而每100毫升牛奶约含100毫克钙。每日300-500毫升牛奶或相应奶制品,再搭配豆制品、绿叶蔬菜,即可满足日常所需,同时获得优质蛋白、B族维生素等附加营养。

❌ 误会四:“四高”人群不能喝奶?

​✅ 真相:适量喝奶反而有利于代谢健康​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人群常常饮食谨慎,甚至“谈奶色变”。
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方海琴表示,牛奶和酸奶都属于低嘌呤、低升糖指数食物,适量摄入不仅无害,反而有益——比如奶中的钙、钾、镁有助于血压稳定,乳清蛋白可提升胰岛素敏感性,奶制品摄入还有助于尿酸排泄。

建议“四高”人群选择低脂/脱脂奶、无添加糖酸奶,并注意每日摄入量控制在300毫升左右。


❌ 误会五:喝牛奶会长胖?

​✅ 真相:奶制品可辅助体重管理​

很多人因担心发胖拒绝喝奶,尤其是全脂奶。
范志红教授指出,体重管理的根本是总能量平衡,而非单一食物。牛奶中的蛋白质和脂肪能提供较强饱腹感,乳钙还可能减少脂肪合成并促进其分解。

在控制总体热量前提下,适量饮用牛奶不仅不会导致发胖,还有助于维持肌肉量和骨健康,对长期体重管理反而有利。

❌ 误会六:牛奶蛋白质不好吸收?

​✅ 真相:牛奶是“优质蛋白”的标杆​

有人说“牛奶中的蛋白质人体难利用”,这也是一种误解。
方海琴研究员解释,牛奶蛋白质含有人体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获取的全部9种必需氨基酸,比例符合人体需求,消化吸收率高达90%以上,是公认的优质蛋白来源,常常作为评价其他食物蛋白质的“参考蛋白”。

无论是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还是中老年人维持肌肉骨骼健康,牛奶都是方便又高效的蛋白质补充途径。

💡 科学饮奶,重在理性与多样

专家的解读向我们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息:
​牛奶无罪,饮之有道;个体差异,理性看待。​

如果你一直舒适地喝着牛奶,身体也没有不适,那么就请继续享受这份自然馈赠。
如果你有特殊健康状况或饮用后确感不适,可以尝试调整品种(如酸奶、奶酪、低乳糖奶)、控制数量、合理搭配,而不必直接“断奶”。

毕竟,牛奶几乎是最古老、最方便、也最全面的天然营养源之一。
在谣言与误解纷起的时代,用科学照亮选择,才能真正为健康负责。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