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百年岭南古村的“国际网红”之路:从空心村落到世界舞台的文化复兴

广州塱头古村通过“政府+企业+村集体”创新合作模式,以文化修缮和公益赋能激活七百年广府文脉,从空心村落蜕变为亮相国际建筑展的“网红村”,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

在广州市花都区的塱头古村,一场跨越七百年的对话正在发生。近日,一段“洋村民”学种地的视频火爆社交媒体:国际留学生们在村党总支部书记黄智云的指导下,挽起裤腿下田插秧,生涩的动作与丰收的喜悦形成强烈反差,让这座明清古村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惊艳了世界。

凋零与重生:一个古村的二十年变迁

时间倒回2008年。当时已经离开村子5年的黄智云每次回乡,都会用相机记录下令人心痛的一幕:墙体坍塌的老屋、长满青苔的石板路、被野草淹没的院落,还有独居的高龄老人们。作为土生土长的塱头村人,他看着村子日渐凋敝,内心充满无奈与不舍。

塱头村建村于元朝,明清时期已是远近闻名的“科甲村”。这里曾出过多名进士,保留着20多间祠堂书室和大量古民居。然而从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年轻人外出务工,古村不可避免地走向空心化。最严重时,常住人口不到户籍人口的一半。

转机发生在三四年前。在广东大力推进“百千万工程”的契机下,当地政府创新实施“政府+企业+村集体”合作模式,引入唯品会慈善基金会等社会力量参与古村活化。这场变革让塱头村重获新生。

三方合力:破解古村活化难题

合作模式各展所长:政府负责污水管网、电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基金会提供资金支持和专业运营;村集体则动员村民参与,收集闲置资产统一改造。

起步并非一帆风顺。由于此前曾有外地租客借装修之名行骗,村民对改造计划心存疑虑。更现实的是,村集体给出的租金低于市场价。黄智云和村干部们耐心解释:虽然单价较低,但村集体负责精装修,且一租就是20年,能保证稳定收入。

破局从党员家庭开始。党员带头签下租赁协议,让村民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随着改造推进,村里的文化活动越来越多——街舞比赛、好声音比赛、芋头节、马拉松……就连2025年广州十几个村的“村晚”也在这里举办。曾经最反对的老人们,看到孙辈们每周都吵着回村参加活动,也逐渐接受了变化。

修旧如旧:现代设计与古村记忆的完美融合

改造坚持“修旧如旧”原则,最大限度保留古村风貌。就连肯德基的招牌也采用牌匾和古风字体,与周边环境和谐相融。

标志性建筑“春阳台艺文中心”由著名建筑师张永和设计。为与古村风貌协调,建筑高度控制在12米以内,采用岭南常见的红瓦、青砖和清水混凝土材料。最巧妙的是,因建设占用了村口荷塘,设计师在屋顶打造了25个“立体荷塘”,与地面荷塘相映成趣。

“我占的,还给你。”这个设计细节让黄智云彻底打消顾虑,“这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对村民记忆的尊重。”

新老村民:共同书写古村新篇章

随着古村焕发新生,越来越多游客慕名而来,其中20多人甚至长住下来成为“新村民”。谌嵘就是其中之一:“很多村子只有一个祠堂,这里却有二十多个,我被这种文化氛围深深吸引。”

新老村民共同创造着古村的未来。目前村里商业运营的保洁安保工作大多聘用本村村民,增加了居民收入。黄智云的发小黄广燎也回到塱头,担任“乡村CEO”,带领村民们学习运营技巧。

国际视野:从威尼斯双年展到“洋网红”打卡地

今年5月,“塱头实验”作为中国乡村振兴代表项目亮相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这个700年古村突然跃上世界舞台,成为令人瞩目的“国际网红”。

留学生们学种地的视频走红后,更多国际友人开始关注这个岭南古村。他们被这里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深厚的广府文化所吸引,也更深入地理解了中国乡村振兴的实践成果。

未来可期:乡村振兴的塱头样本

如今,塱头村二期改造已启动。花都区城投接手了“塱中”“塱西”片区改造,未来将活化利用村小学、村民大食堂等设施,并以村委会为核心建立“乡约古韵”示范带项目。

广东省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研究会副会长刘伟评价道:“塱头古村的探索将政府、企业、村集体等多股力量创新聚合在一起,成功激活了沉睡的乡村文化资源,以文化之光点亮了乡村振兴之路。”

从空心村落到国际网红,塱头村的蜕变证明:乡村振兴不仅是建筑的修缮,更是文化的复兴和社区的重生。这座700年古村正在用它的新生告诉我们,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可以和谐共存,中国乡村有着无限可能的未来。

七百年文脉未绝,新时代焕发新生。塱头古村的故事,正在成为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的一个生动注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