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华富里府近百只猴子集体逃出收容所,闯入民宅街道引发恐慌,警方动用弹弓鞭炮连夜围捕。
“妈妈,这道题为什么是错的?”孩子举着作业本,满脸委屈地问道。本子上清晰地写着“3×8=24”,却被老师打上了一个醒目的红叉。这道看似简单的二年级数学题,不仅难住了孩子,更在80后、90后家长群体中掀起了一场关于乘法顺序的争论风暴。

一道数学题引发的家庭“战争”
新学期刚开始,全国各地不少二年级家长都在孩子的数学作业上发现了同样的“怪事”——明明得数正确,乘法算式却被判错误。题目的要求很简单:有3个盘子,每盘8个水果,一共有多少个水果?许多孩子自然地写出3×8=24,却意外地被老师扣分。
一位杭州萧山家长在论坛上晒出女儿的作业:“7+7+7=3×7”“8+8+8+8=4×8”全部被判定为错误。老师在家长群解释:根据新教材要求,乘法算式必须按照“每份数×份数=总数”的顺序书写,即应该写成8×3而不是3×8。
这一要求让许多辅导作业的家长直呼“懵了”。“我们小时候学乘法,只要结果正确就行,为什么现在要计较顺序?”一位90后爸爸无奈地表示。更让二胎家长头疼的是,去年教大儿子时还可以的写法,今年教小儿子却不行了。
教材变革:从结果正确到理解算理
为什么乘法顺序突然变得如此重要?潮新闻记者采访了多位小学数学教师。他们表示,2025年秋季学期开始使用的新教材,对乘法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会计算,更要理解乘法的本质意义。
拱墅区某小学的包老师解释道:“现在要求乘法列式必须遵循‘相同加数×个数=总数’的原则。比如3个2相加,乘法列式应为2×3;而2个3相加,则应为3×2。这样能帮助学生建立‘量×份数’的认知结构,为后续学习倍数关系和除法打下基础。”
教材编写者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反馈平台上也给出了官方解释:“乘法算式的写法是对乘法定义的一种约定,这种符号表达的意义是唯一的,特别是在有具体情境的时候。”
两代人的记忆差异:70后与90后的不同经历
有趣的是,在这场争论中,不同年龄段的人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反应。
90后的闫先生告诉记者:“我们小时候学乘法,顺序根本不重要,结果对就可以。”但他的母亲,70后的李女士却坚定地说:“我们那时候就要分清楚顺序,数量在前,份数在后,还区分乘数和被乘数,就像除数和被除数一样。”
许多70后、80后网友也纷纷证实了这一说法:“我记得小时候是要区分顺序的,后来教材改了,现在又改回去了?”
这一变化实际上反映了数学教育理念的演变:从注重计算结果到强调数学思维,从机械记忆到理解本质。有教育专家指出,明确乘法顺序有助于孩子理解乘法的两种意义——一种是相同加数的和,另一种是倍数关系。
教师观点:理解比记忆更重要
面对家长的困惑,教师们表示理解但也坚持新要求的必要性。
“开学初我就专门和家长沟通过这个问题,”包老师说,“虽然开始时孩子可能会困惑,但从长远看,这样学习乘法的意义更清晰。”她举例说明:“比如‘3只5两的梭子蟹’和‘5只3两的梭子蟹’,总重都是15两,但两者的含义完全不同。乘法顺序帮助孩子理解这种区别。”
另一位教师建议:“如果孩子难以理解‘每份数×份数’的概念,可以先用‘相同加数×个数’的方式解释,同时鼓励孩子在题目旁边标注单位,如8个/盘×3盘=24个,这样更容易理解。”
网友热议:从困惑到理解的支持与反对
这场争论在网络上持续发酵,网友们各抒己见。
反对者质疑:“如果顺序这么重要,为什么九九乘法表只背一种顺序?”“这会增加孩子的学习负担,而且在实际应用中根本没有区别。”
支持者则认为:“数学不仅要求结果正确,更要逻辑清晰。”“明确乘法顺序有助于培养严谨的数学思维,对未来学习代数、函数等概念都有帮助。”
还有网友提出折中方案:“在初学阶段强调顺序以理解概念,熟练后可以灵活处理。”
教育的本质:思维培养与计算能力并重
这道简单的乘法题背后,实际上是教育理念的深层变革——从单纯追求计算能力到注重数学思维培养。
数学教育专家指出,乘法顺序的要求看似苛刻,实则旨在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数学概念体系。当孩子在未来遇到“速度×时间=路程”、“单价×数量=总价”等实际问题时,这种对乘法意义的深入理解将发挥重要作用。
正如一位教师所说:“我们今天强调乘法顺序,不是为了为难孩子,而是为了让他们将来能够更好地理解更复杂的数学概念。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初学时的规范建立对后续学习至关重要。”
在这场关于乘法顺序的讨论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两代人的记忆差异,更是教育理念的进步与发展。或许,当我们放下成见,理解教材变革的深意,就能更好地陪伴孩子走过这段学习旅程。
亲爱的读者,您对乘法顺序的要求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和教育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