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游客体验,大足石刻北山136窟拆除原有遮挡视线的金属栏杆,换上更简洁的木质围栏,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同时让千年石刻艺术更清晰直观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这个秋天,当游客再次走进重庆大足石刻北山景区,步入那座开凿于南宋年间的136窟时,一场静默而深刻的改变正在发生——那道守护了石窟七年的铝合金花窗栏杆,已被悄然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简约低矮的木质围栏。这一刻,跨越八百年的石刻艺术与当代观者之间,终于告别了“隔缝猜画”的遗憾,实现了呼吸相闻的凝望。

铁栏后的叹息:当保护成了隔阂
北山136窟,被誉为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明珠。它开凿于南宋绍兴年间(1142-1146),窟内的每一尊造像,都是时光凝固的史诗。转轮经藏将石窟建筑与雕塑艺术完美融合,被誉为“东方维纳斯”的普贤菩萨像慈悲庄严,日月观音则保留着唐代“秀骨丰肌”的余韵,其衣袂流转间,仿佛还能听见南宋匠人凿刻时的回响。
然而,这份璀璨的瑰宝,曾长期“隐”于铁栏之后。自1996年起,为减少游客带来的温湿度波动、尘埃等对石刻的潜在损害,景区安装了钢条栏杆。2018年,栏杆升级为更具观赏性的铝合金花窗,但视线遮挡的问题依然存在。无数游客只能透过格栅的缝隙,费力窥探窟内景象——想要看清造像眉宇间的慈悲、衣纹的流畅,几乎成了一种奢望。保护,在无形中筑起了一道理解的屏障。
“今天专程来看这龛造像,不用再隔着铁栅栏‘猜’了!”一位游客的感慨,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当文化体验的需求日益提升,这种“隔阂感”愈发凸显。人们渴望的,不再只是“看到”,而是“感受”——感受艺术的震撼,与历史对话。
“卸甲”的智慧:在保护与亲近间寻找平衡
栏杆的拆除,并非简单的“放开”,而是一场基于严谨科学评估的“精妙权衡”。大足石刻研究院北山石刻管理中心副主任覃洪萍道出了背后的深思:“这次调整的核心,是在‘保护’与‘体验’间找到更优平衡。”
新的木质围栏,其高度与间距经过精密计算,既能确保游客无法伸手触碰到千年石刻,又能让视野毫无阻碍。保护的理念,从“硬隔离”转向了“软引导”。景区同步增强了管理措施:增加巡逻频次,设置温馨的语音提示引导文明观赏,监控系统实时守护着洞窟的宁静。这一切,都让保护工作变得更加精细、人性化。
这已是136窟的第三套“防护衣”。从1996年的钢条,到2018年的铝合金花窗,再到今日的木栏,防护装置的变迁,仿佛一部微缩的中国文物保护观念进化史——从最初的严防死守,到如今寻求与公众共享的智慧。它见证了我们从将文物“锁起来”的保守,走向让遗产“活起来”的自信。
凝望千年:当艺术不再有距离
拆除栏杆的意义,远不止于提升观感。它让石刻艺术回归其本质——一种需要沉浸式体验的审美活动。如今,站在新围栏前,游客可以清晰地看到日月观音嘴角那抹若有似无的微笑,感受普贤菩萨眼神中的宁静与智慧。光线在石刻表面流淌,凹凸起伏的刀法清晰可见,仿佛能触摸到匠人的体温与心跳。
这种“直面瑰宝”的体验,极大地激发了观众对文化遗产的敬畏与热爱。当艺术变得真切可感,历史就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成为一种直击心灵的生命体验。有游客激动地表示:“非常震撼!能这么清晰地感受造像的庄严和精美,是前所未有的体验。”
未来可期:文物保护的新篇章
北山136窟的改变,为全国的石窟寺及摩崖石刻保护提供了新思路。它证明,文物保护与开放观赏并非绝对对立。通过科学评估、精细管理,完全可以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最大化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
随着国庆中秋双节临近,这座卸下“铁衣”的千年石窟,正以更亲和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它不仅展现了大足石刻在文物保护与利用方面的探索精神,更体现了当代社会文化自信的提升——我们终于有足够的智慧与能力,让千年瑰宝在得到妥善保护的同时,焕发新的生命力。
栏杆倒下了,跨越时空的对话却更加清晰。这一次,我们与历史之间,终于实现了真正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