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浦东、形如“中国扇”的上海大歌剧院将于2025年底开放,旨在成为上海的世界级文化新地标。
这个秋天,最让上海人期待的消息莫过于此——那座造型如展开折扇的白色建筑,即将在年底向城市敞开怀抱。位于浦东世博文化公园内的上海大歌剧院,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件艺术品,它以14.6万平方米的体量,向世界展示着上海的文化雄心。

这把“扇子”不扇风,只扇起整座城市的艺术热情。随着开幕日期的临近,让我们提前走进这座即将成为上海文化新地标的艺术宫殿。
建筑之美:以扇为媒,连接天地
从设计图到实景,上海大歌剧院的每一次进展都牵动着艺术爱好者的心。由国际知名建筑事务所Snøhetta与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共同打造,这座建筑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其独特的“中国扇”造型。
巨大的阶梯呈螺旋状上升,宛若折扇的扇柄,托举起舒展的屋面。这个设计不仅极具视觉冲击力,更体现了“建筑可游”的理念。游客可以沿着螺旋屋盖缓缓而上,直达面向黄浦江的观景平台。在这里,建筑、自然与城市景观完美融合。
更令人惊喜的是,这座文化地标打破了传统剧院的封闭性,采用了“无围墙”设计。未来,市民可以365天、24小时自由穿行于此,真正实现“城市客厅”的构想。无论是晨练的老人、午后散步的情侣,还是傍晚来看演出的观众,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
内在乾坤:三个剧场,各显神通
走进室内,上海大歌剧院的专业配置更令人惊叹。三大歌剧厅各具特色,满足不同演出需求。
主剧场拥有2000个座位,采用经典的马蹄形设计,配备世界最先进的舞台技术和声学效果。这里将是未来上演《图兰朵》《卡门》等大型歌剧的主场地。
1200座的中型剧场更适合《茶花女》等规模适中的剧目,而1000座的情景剧场则以其灵活的舞台机械和座椅配置,成为实验性剧目的首选场地。这三个厅堂的组合,使上海大歌剧院能够同时呈现多种类型的演出,满足不同观众群体的欣赏需求。
除了演出空间,这里还规划了餐厅、画廊、展厅、博物馆、艺术教育机构和小型影院。未来的周末,市民可以带着家人,上午看展,中午用餐,下午观赏演出,享受一整天的文化艺术体验。
八年磨一剑:从蓝图到现实
回顾上海大歌剧院的建设历程,可谓八年磨一剑。项目自2016年启动全球设计竞赛,2019年正式开工,期间虽经历疫情挑战,但工程始终稳步推进。
2024年,建筑主体工程完工,转入内部装饰阶段。到2025年2月,主体施工已全面完成。按照最新计划,这座文化地标将于2025年底正式对外开放。
从设计图纸到拔地而起的建筑,上海大歌剧院的每一个进展都凝聚着建设者的智慧与汗水。如今,这把“中国扇”已然在浦江畔展开,只待年底的华丽亮相。
文化新名片:从“码头”到“源头”
上海大歌剧院的落成,标志着上海文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它不仅是演出场所,更是上海打造国际文化大都市的重要载体。
剧院将坚持“演、创、制、教”四大核心功能,未来不仅将呈现世界经典歌剧,更将推动民族原创歌剧的发展。即将启动的新古典主义歌剧《梦华录》就是最佳例证——这部与腾讯合作的作品,取材于元代关汉卿的杂剧,是中国第一部IP原创歌剧。
从引进国外优秀剧目的“演艺码头”,到创作本土精品的“演艺源头”,上海大歌剧院的定位转变,体现了上海文化自信的全面提升。
市民期待: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对于普通市民而言,上海大歌剧院的落成意味着生活方式的升级。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周末傍晚,与家人朋友沿着黄浦江边散步,步入那把巨大的“中国扇”中,欣赏一场世界级的演出。演出结束后,登上屋面的观景平台,吹着江风,俯瞰浦东的璀璨夜景,聊聊刚才的剧情。
这不仅是艺术享受,更是一种生活体验。上海大歌剧院将艺术融入日常生活,让市民在闲暇时光就能接触到世界一流的演出,这正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体现。
随着开幕临近,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关注首演剧目。是经典歌剧《茶花女》?还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剧目?无论如何,这座新的文化地标必将为上海的文化生活注入新的活力。
夜幕降临时,这把巨大的“中国扇”将亮起温暖的灯光,与浦江对岸的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遥相呼应。它扇动的不仅是艺术之风,更是一个国际文化大都市的自信与从容。
今年年底,让我们相约浦东世博文化公园,共同见证这把“中国扇”的华丽展开。这不仅是上海的新地标,更是每个热爱艺术的人的心灵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