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万件山寨盲盒背后的IP保卫战:中国海关如何斩断侵权产业链

港珠澳大桥海关查获2万件山寨泡泡玛特盲盒,揭露跨境侵权产业链新套路,展现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科技化升级。

6月12日凌晨的港珠澳大桥海关,一批印有”POP MART”标识的灰棕色纸箱在X光机下现出原形。这起涉及20599件侵权商品的系列案件,不仅创下珠澳口岸单日查获文创IP侵权案的新纪录,更暴露出一个庞大的跨境侵权产业链。当海关关员打开这些包装精美的盲盒时,发现所有商品都在刻意规避使用”LABUBU”商标,却原封不动复制了泡泡玛特当家IP的形象特征——这种”形似神似却无名”的侵权新模式,正在挑战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边界。

侵权者的”障眼法”与海关的”火眼金睛”

这批被查获的侵权商品展现出令人咋舌的”专业度”。侵权者采用三层规避策略:外包装使用擦边球式的”POP MART”标识;产品本体避免出现任何注册商标;但在造型设计上完全复刻LABUBU的经典形象——尖耳朵、獠牙和异色瞳孔等标志性特征一个不少。这种操作明显研究过《商标法》与《著作权法》的差异,试图利用立体造型的著作权保护难度来钻法律空子。

港珠澳大桥海关的应对策略堪称教科书级别。他们建立了一套”三位一体”的查验机制:首先通过智能审图系统识别异常货运批次,AI模型能自动比对申报清单与图像特征;其次启动”品牌保护快捷通道”,30分钟内即可联系到泡泡玛特的知识产权专员;最后运用便携式光谱仪进行材质分析,发现这批”LABUBU”使用的PVC材料与正品存在明显差异。这种科技赋能的新型监管模式,使侵权商品无所遁形。

从地下作坊到跨境链条:侵权产业的”工业化”转型

本案揭示的侵权网络已呈现高度组织化特征。调查显示,这些商品很可能来自珠三角某工业区的地下工厂,这些工厂具备完整的生产线:3D扫描仪获取正品数据,开模师制作高仿模具,甚至聘请专业调色师调配专属色号。更令人担忧的是其销售渠道的”跨境电商化”,通过境外社交平台引流、虚拟仓发货、比特币结算等方式构建起闭环交易链。

泡泡玛特法务总监透露,这类侵权者的反侦察能力极强:”他们会刻意避开’双十一’等维权高峰期出货,选择凌晨通关分散运输,甚至购买海关查验数据分析服务。”据中国版权协会统计,2024年文创IP侵权案中,采用此类”技术性规避”手法的比例已达67%,较三年前翻了一番。

立法空白与执法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的攻防战

当前知识产权保护面临三大法律困境:立体造型的著作权认定标准模糊;跨境电商小额侵权追责困难;行政处罚与刑事追诉衔接不畅。对此,珠海海关试点了一系列创新举措:

  • 建立”侵权商品特征数据库”,收录3000余个正仿品比对参数
  • 与电商平台建立”溯源直通车”机制,可快速冻结关联账户
  • 推行”行政处罚+民事赔偿”并行程序,大幅提高违法成本

这些措施已初见成效。2025年上半年,粤港澳大湾区海关共查获文创产品侵权案同比上升42%,但同期权利人的维权周期平均缩短了60天。本案中,从查获到完成确权仅用48小时,创下行业新纪录。

盲盒经济背后的IP价值觉醒

LABUBU作为泡泡玛特旗下最具价值的IP之一,单个正品盲盒售价可达59元,而侵权品批发价仅6-8元。按本次查获量计算,正品市场价值约120万元,侵权品却以不到20万元的价格冲击海外市场。这种价差不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更会通过劣币驱逐良币效应损害中国文创品牌的国际形象。

中央美术学院发布的《2025中国文创IP发展报告》指出,优质IP的培育平均需要3-5年时间和千万级投入,而侵权者却能零成本攫取创作成果。本案查获的20599件侵权品,相当于盗用了泡泡玛特约600人月的原创设计投入。这提醒我们:保护IP就是保护创新生态的根基。

随着我国《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深入实施,此类案件的查处将越来越常态化。从海关总署获悉,2025年将重点推进”智慧海关知识产权保护工程”,通过区块链技术建立跨境IP追溯系统,对侵权者形成全链条打击。当每个”LABUBU”都能找到真正的创造者,中国的创意产业才能真正释放其巨大价值。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