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剧谚看”中国-中亚精神”: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与命运共同体构建

“中国-中亚精神”是文明互鉴、合作共赢、命运与共的时代写照。

石榴花开时节,习近平主席再次踏上哈萨克斯坦的土地,在阿斯塔纳举行的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上,”中国-中亚精神”成为高频词。这一精神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蕴含在少年儿童的诗行间,流淌在影视作品的画面里,凝结在古老谚语的智慧中。它承载着千年丝路的文明记忆,更昭示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路径。

​一、童声诗韵:文明互鉴的心灵共鸣​

当哈萨克斯坦的孩子们用稚嫩的中文朗诵”中哈历来是近邻,山水相连像近亲”时,这已不仅是一次外交礼仪,而是文明对话的生动写照。从去年《歌唱祖国》的中文演唱到今日的原创小诗,语言成为连接心灵的桥梁。这种跨越国界的文化共鸣,正是”中国-中亚精神”最柔软的底色。

历史长河中,张骞凿空西域的驼铃声犹在耳畔,撒马尔罕的蓝色穹顶见证着粟特商队的往来。今天的霍尔果斯口岸,中欧班列呼啸而过,延续着古丝绸之路的商贸传奇。在阿拉木图的冼星海大街,中国音乐家战时创作的故事代代相传;在西安的大唐西市,出土的粟特人墓志铭讲述着胡汉交融的往事。这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观,构成了精神共同体的历史根基。

​二、光影叙事:民心相通的现代诠释​

《山海情》中扶贫干部的坚韧与《我的阿勒泰》里草原牧歌的悠远,为何能引发中亚观众的强烈共鸣?答案藏在相似的发展命题与共同的情感结构中。当塔吉克斯坦的农民看到宁夏戈壁变绿洲的奇迹,当哈萨克斯坦的牧民在中国影视里找到游牧文化的现代表达,艺术成为了解彼此的窗口。

现实中的合作更为立体:中吉乌铁路的钢轨正在延伸,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行驶在阿拉木图街头,哈萨克斯坦的优质面粉进入中国超市。2023年中哈120万人次的人员往来,相当于每天有3000多人穿梭于两国之间。这些数据背后,是”中国-中亚精神”中务实合作的特质——它不仅是理念,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

​三、谚语智慧:命运与共的哲学表达​

“和睦与团结就是幸福与财富”这句中亚谚语,与中国的”和合”思想异曲同工。习近平主席三次引用中外谚语,构建起理解”中国-中亚精神”的密码本:”土里出黄金”彰显东方农耕文明的勤劳哲学,”播种就能收获”隐喻合作共赢的现代法则。

在阿富汗局势动荡、全球能源危机、气候变化威胁加剧的背景下,这种精神展现出特殊价值。中国与中亚国家建立的反恐安全合作机制,如同当代的”长城”,共同抵御极端主义渗透;在咸海治理、跨境水资源利用等议题上的协作,则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正如古波斯诗人萨迪所言:”亚当子孙皆兄弟”,面对新威胁新挑战,团结协作是唯一出路。

​四、面向未来:新型国际关系的实践创新​

签署永久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世代友好”写入法律文本,这一创举超越了传统国际关系的契约逻辑。设立减贫、教育、治沙三大合作中心,每个领域都直指人类发展的核心议题。在中国-中亚合作机制中,没有”教师爷”式的说教,只有平等协商;没有零和博弈,只有共同发展的算术题。

当某些国家大搞”小院高墙”时,中国与中亚国家正拆除心理的藩篱。从互设文化中心到高校分校落地,从鲁班工坊的技术培训到互免签证的便利往来,人文交流的毛细血管日益丰富。这种关系模式,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提供了”亚洲方案”。

站在人类发展的十字路口,”中国-中亚精神”的当代意义愈发凸显。它告诉我们:文明差异不应成为冲突的借口,而应是创新的源泉;发展鸿沟不应被霸权利用,而应通过合作填补;安全挑战不应以对抗应对,而需以共同治理化解。从长安到撒马尔罕,古老的商道正在书写新的故事——这个故事关于平等对话,关于互利共赢,更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