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青少年AI夏令营:从组装机械臂到设计未来城市,300名小创客在真实科技场景中淬炼工程思维与人文关怀,重塑科技教育新范式。”
2025年7月,上海市青少年”玩转科学·创意无限”夏令营掀起了一场教育革命——300名中小学生深入百度飞桨、同济设计学院、乐高探索中心等科技腹地,用AI灵巧手组装机器人,以prompt工程创造智能体,在风语筑的元宇宙展厅设计未来城市。这场为期两天的夏令营,不仅让孩子们触摸到科技前沿,更揭示了素质教育的未来方向:在真实场景中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创客思维”。

1. 百度飞桨:从AI消费者到创造者的蜕变
在张江人工智能岛,孩子们经历的是一场认知升维:
- AI视觉实战:通过识别手术器械瑕疵的工业案例,理解计算机视觉如何拯救生命(准确率从人工70%提升至AI的99%);
- 神经接口实验:用傲意科技的机械臂抓取鸡蛋,学习脑电波信号如何转化为机械指令(延迟控制在0.3秒内);
- 智能体开发:用自然语言设计”作业辅导AI”,体验大模型微调技术(1小时生成可运行原型)。
这种沉浸式学习带来惊人效果——12岁的王同学开发的”化学实验安全助手”智能体,已被学校实验室采用。百度工程师评价:”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比很多大学生更贴近真实需求。”
2. 同济设计风暴:当AI遇到人文关怀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workshop颠覆了传统美育:
- AI动画工坊:用Stable Diffusion生成故事角色,再通过Runway ML制作30秒短片(平均耗时45分钟);
- 人性化设计课:分析老年痴呆患者行为数据,设计防走失智能鞋(获奖方案已获企业投资);
- 未来家具挑战:太阳能充电长椅方案被纳入浦东”15分钟社区”规划。
这些项目验证了设计思维教育的核心——技术必须服务于人的真实困境。带队教授指出:”孩子们为环卫工人设计的降温背心,考虑了上海夏季湿度数据,这比很多专业作品更扎实。”
3. 乐高工坊:积木里的系统工程课
普陀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EV3机器人课程暗含深意:
- 水循环沙盘:用2000块乐高搭建黄浦江流域模型,模拟污染扩散与治理;
- 编程马拉松:让机器人车在10分钟内完成物资运输任务(涉及传感器融合算法);
- 城市更新赛:用390万块乐高重建上海天际线,加入风力发电等绿色元素。
这种”玩中学”的效果远超预期——参与者的空间推理能力测试分数平均提升27%,团队协作时长缩短40%。乐高教育专家发现:”中国孩子特别擅长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执行模块,这是工程思维的雏形。”
4. 企业实验室:比教室更真实的学习场域
夏令营的独特价值在于打破校园围墙:
- 在风语筑:孩子们用全息投影重现中共一大会址,学习如何用科技传承红色记忆;
- 在傲意科技:残疾工程师演示如何用机械臂写字,激发对辅助技术的思考;
- 在百度展厅:AI伦理辩论赛让孩子们直面”算法偏见”等现实困境。
上海市教委的评估显示,这种企业场景学习能使青少年职业认知清晰度提升53%,远高于传统职业体验日。
5. 教育4.0的上海样本
这场夏令营折射出素质教育的未来趋势:
- 课程设计:将SDGs(可持续发展目标)嵌入项目,如用AI解决垃圾分类难题;
- 评价体系:用”数字徽章”替代分数,记录计算思维、美学素养等微观能力;
- 师资组合:企业工程师+高校教授+中学教师形成”铁三角”。
这种模式正在规模化——上海已建成200个校企共建实验室,明年将覆盖所有区县。
结语:未来已来,只是分布不均
当夏令营的孩子用神经信号控制机械手抓取积木时,他们正在经历一场认知革命:科技不是课本上的公式,而是改变世界的工具。这种早期体验带来的影响远超知识本身——它塑造的是面对未知的勇气、跨学科协作的智慧,以及”我能创造未来”的笃定。
正如那个设计出”盲文乐高”的视障学员所说:”以前觉得科技很远,现在知道它是我能掌控的语言。”或许,教育的终极意义,就是让每个孩子都获得这种”掌控未来”的自信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