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星张致恒一家六口陷住房与财务危机,折射香港艺人转型困境与社会福利体系缺陷,明星光环难抵高房价与育儿成本的重压。
40岁的张致恒站在即将被清空的出租屋前,手机里是房东最后通牒的短信。这位曾经红极一时的Boy’z组合成员,如今正面临着人生最严峻的考验——一家六口可能流落街头的现实威胁。他的故事撕开了香港娱乐圈光鲜表象下的残酷真相,也折射出这座城市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一、从舞台中心到社会边缘
2003年,张致恒与关智斌组成的Boy’z组合凭借青春偶像形象迅速走红,一首《La La世界》让他们成为无数少女的梦中情人。然而二十年后的今天,这位昔日的偶像却在社交平台上发出”有谁可以帮到我”的绝望呼喊。这种巨大落差的背后,是香港娱乐产业生态的剧烈变迁——传统唱片业的萎缩使得二线艺人失去稳定收入来源,而短视频时代的到来又未能给他们提供转型空间。
更残酷的是年龄歧视。香港演艺圈对40岁以上艺人的机会近乎吝啬,张致恒近年尝试的工种清单令人心酸:小食店帮工、外卖员、成人用品店员、地盘工人……这些零散工作每月收入不足2万港元,而他们一家六口的基本开支却高达3万。这种收支失衡的恶性循环,最终将他逼至”租霸”的尴尬境地。
二、育儿成本与住房危机的双重绞杀
张致恒家庭的困境中,有两个数字格外刺眼:1万多元的月租金和4-5千元的外佣薪资。这反映的是香港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在人均居住面积仅16平方米的香港,即便是条件一般的出租屋,租金也占到家庭收入的30%-50%。而雇佣外佣在双职工家庭中本是常态,但对收入不稳定的他们而言,这笔开支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更值得深思的是社会救助体系的失灵。按理说,育有四个未成年子女的家庭应获得可观补贴,但香港的综援制度存在严重漏洞——申请者需证明”无工作能力”,这迫使张致恒不断从事短期工作,反而陷入”越工作越贫穷”的怪圈。其妻子雯雯提及的”庇护服务”,正是香港社会福利署提供的临时居所,但按规定儿童需与父母分离安置,这种骨肉分离的威胁令这个家庭陷入更深焦虑。
三、网络时代的”贫穷展览”
社交媒体成了张致恒一家最后的求救渠道,却也让他们承受着前所未有的舆论暴力。网友的嘲讽如”懒到极点”、”讨钱都没诚意”等言论,反映出社会对贫困群体的刻板印象。更值得玩味的是”全香港都知道他们没钱,还能租到房”的评论,这实际上揭示了香港租赁市场的畸形——在高空置率与高租金并存的怪象下,部分房东宁愿冒险出租也不愿降价。
这种网络围观背后是更深层的道德困境:当明星主动撕下光鲜伪装展示贫穷时,公众既同情其遭遇,又质疑其动机。有网友发现,张致恒曾在直播中收到打赏后立即下线,这种细节被放大后进一步消解了公众信任。实际上,这正是贫困群体在数字时代的普遍困境——既要靠曝光获取帮助,又要承受曝光带来的道德审判。
四、香港社会的镜子效应
张致恒的遭遇不是孤例。根据香港社会服务联会数据,2025年香港在职贫穷人口突破70万,其中演艺工作者贫困率高达38%。这些数据映照出香港经济转型期的阵痛:传统产业萎缩,新兴行业壁垒高筑,中青年群体向上流动通道日益狭窄。
更严峻的是住房危机与育儿压力的叠加效应。香港生育率已跌至0.8的全球最低水平,而像张致恒这样养育多个子女的家庭,反而因制度缺陷陷入”生育惩罚”——儿童津贴未能随通胀调整,教育开支却连年攀升。这种结构性矛盾不解决,类似的悲剧只会不断重演。
张致恒的故事给了我们一个残酷的启示:在房价与生活成本高企的现代都市,曾经的明星光环与普通人一样脆弱。当社会保障网出现漏洞时,任何人都有可能坠入深渊。这个家庭能否渡过危机,不仅取决于个人努力,更考验着整个社会的温度与智慧。或许,真正的进步不在于对成功者的赞美,而在于对跌倒者的包容与扶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