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酒的”科学朝圣”:季克良领衔考察团走进宋河酒业的文化寻根与产业启示

白酒泰斗季克良率团考察宋河酒业,解码”北斗计划”科技基因与数字化创新,重塑老名酒守正创新复兴范式。

2025年7月28日,一场特殊的”科学朝圣”在河南鹿邑宋河酒厂举行。白酒泰斗季克良携《周恒刚传》主创团队、全国评酒会元老及周恒刚先生之女等组成的”中国白酒科学文化考察团”,走进这家正经历重整新生的老牌酒企。这场活动不仅是对1986年”北斗计划”的历史回望,更是对中国白酒产业未来发展路径的深度思考。

一、科技传承:从”北斗计划”到现代酿造

考察团首站来到宋河酒业酿造基地,这里曾是1986年周恒刚主导的”北斗计划”重要实施地。当年这项开创性的窖泥微生物研究,奠定了宋河”中国名酒”的科学基础。近四十年后,宋河仍保留着万余条老窖池,其独创的”莲花心曲”工艺——经180天陈化的中高温曲砖,成为”粮陈香”风味成型的核心保障。

“科技是白酒行业的第一生产力,”季克良在参观时强调,”周恒刚先生是将科技真正带进酒企的第一人,这种科学精神在今天依然珍贵。”数据显示,宋河近年来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5%,已建成省级技术中心,拥有24项发明专利。

二、数字赋能: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型

在宋河中台办公区,考察团通过”天狼追踪系统”数字化大屏,见证了这家老牌酒企的智能化蜕变。该系统实现了从生产源头到消费终端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打破了B端与C端的传统壁垒。锅圈实业董事长杨明超介绍:”我们用时5个月砍掉438款产品,聚焦4大核心系列,这种决策效率正是数字化的成果。”

这种转型成效显著。2024年锅圈实业托管以来,宋河营收同比增长37%,电商渠道占比提升至28%。中国酒业协会专家指出:”宋河的’老窖池+数字化’模式,为传统酒企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三、储酒革命:天地共酿的生态智慧

在万吨坛养区,考察团看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陶瓮酒坛与不锈钢储罐并存,新建的露天陶坛养区利用微孔透气性与自然温差加速酒体老熟。这种”天地共酿”的生态储酒法,使优质基酒储存周期缩短20%,而风味物质含量提升15%。

周恒刚之女周心明感慨:”父亲当年就强调’生态酿酒’理念,今天看到这些创新实践,正是对他科学精神的延续。”据悉,宋河已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陶坛储酒基地,储酒能力达3.8万吨。

四、品质坚守:名酒基因的时代传承

品鉴环节成为全场焦点。当第五届国家评酒会上的54度和38度宋河粮液复刻版亮相时,张国强等老评委一致认定:”保持了’高度不烈、低度不淡’的黄淮派浓香特色。”这种跨越时空的品质一致性,源于宋河对”120天长发酵周期”等传统工艺的坚守。

“快与慢的平衡是酒企发展的关键,”杨明超阐释战略时表示,”我们既要用5个月完成产品线重构,也要坚持需要数年沉淀的老酒战略。”数据显示,宋河核心产品中,基酒储存5年以上的占比达73%。

五、文化复兴:从历史荣光到未来动能

下午的座谈会上,纪连海等学者从文化角度解读白酒行业发展。他指出:”年轻消费者既要传统风味的故事感,也需要符合现代审美的表达方式。”宋河近期推出的”紫气东来”系列,正是将老子文化与现代设计语言融合的尝试。

《周恒刚传》总策划徐立栋用”九个创”总结周恒刚的行业贡献时强调:”科学精神与文化自信,是白酒行业应对消费变革的两大法宝。”宋河正在建设的”周恒刚酿酒科学文化研究院”,正是这一理念的实践载体。

六、产业启示:老名酒的复兴范式

这场考察活动超越了普通的企业参访,其启示意义深远:

  1. ​科技驱动​​:从窖泥微生物研究到数字化管理,科技创新始终是品质提升的核心
  2. ​生态酿造​​:”天地共酿”理念将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有机结合
  3. ​文化赋能​​:深挖老子故里文化IP,增强品牌附加值
  4. ​代际传承​​:老一辈专家的经验与年轻管理者的创新思维形成合力

中国酒业协会专家评价:”宋河的复兴之路,为整个行业提供了’守正创新’的鲜活案例。”随着考察团成员在老子像前合影留念,这场科学文化考察画上句号,但中国白酒从历史走向未来的探索,才刚刚开始。在这个酒香与书香交融的地方,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文化底蕴与市场创新的交响曲,正奏响产业发展的新乐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