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丽友”鱼形派”霉菌事件:跨国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机

​​”好丽友’鱼形派’霉菌事件:食品安全警钟再响,跨国品牌信任危机加剧。”​​

2025年7月末,韩国食品巨头好丽友的一则召回公告在亚洲市场掀起波澜。因部分”鱼形派”产品检测出霉菌,公司宣布召回价值15亿韩元(约784万元人民币)的问题产品。这已是该品牌继2024年蛋黄派金黄色葡萄球菌事件后的又一次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不仅重创消费者信心,更引发对跨国食品企业质量管控体系的深刻质疑。

一、霉菌事件的来龙去脉

7月28日,好丽友韩国总部突然收到7起消费者投诉,称在”鱼形派”产品中发现霉变。公司内部检测确认,涉事批次产品存在包装密封失效问题——包装机接合部位出现0.3毫米级的缝隙,在韩国持续高温高湿的梅雨天气下,导致霉菌滋生。尽管初步评估认为该霉菌(主要为曲霉属)不产生强毒性物质,但公司仍决定全面召回2025年6月至7月生产的9个批次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这款形似鲫鱼的夹心蛋糕在韩国年销量超过1.2亿个,是国民级零食。此次召回规模约占年产量的15%,直接损失达全年营收的0.8%。更严重的是,这已是好丽友近18个月内第二次因微生物污染启动大规模召回,暴露出其质量体系存在系统性漏洞。

二、中韩市场的差异化应对

中国好丽友在事发24小时内紧急发布声明,强调三点核心信息:涉事产品为韩国本土生产;中国工厂产品经检测安全;非官方渠道流入的进口产品可协助退货。这种快速切割的危机公关,折射出中国市场对好丽友的战略地位——2024年中国区贡献了68.65亿元营收,占全球总收入的42%。

但声明未能完全消除疑虑。记者调查发现,淘宝、拼多多等平台仍有27家代购店铺在售韩国产”鱼形派”,部分商品页面刻意隐去生产日期。更值得警惕的是,这些跨境商品大多未经正规检验检疫,存在监管盲区。上海市市场监管局透露,去年查处的进口食品案件中,代购渠道占比高达63%。

三、生产线上的质量黑洞

好丽友公布的内部调查显示,霉菌污染的根源在于包装环节。其采用的立式充填包装机(VFFS)密封温度设定为180℃,但梅雨季节车间湿度突破85%时,未及时调整参数,导致热封强度下降。更严重的是,工厂QA体系存在三重失效:首检抽检比例不足0.5%;金属检测仪未设置霉菌敏感模式;成品仓储温度监控存在2小时数据断档。

食品工程专家李教授指出:”这是典型的重生产轻质控案例。跨国企业本应执行最严苛的HACCP体系,但实际连基础的GMP(良好操作规范)都没落实。”尤其令人担忧的是,涉事工厂在2023年韩国食药厅检查中曾因”卫生分区管理不善”被扣分,但整改流于形式。

四、消费者信任的崩塌与重建

韩国消费者协会的民调显示,好丽友品牌信任度在事件后暴跌32个百分点。首尔某超市经理透露:”鱼形派货架周转时间从1.5天延长到6天,连带其他产品也受影响。”这种信任危机在中国市场更为微妙——小红书平台”好丽友避雷”话题阅读量三天突破8000万,多位博主晒出丢弃产品的视频。

为挽回声誉,好丽友中韩团队采取了差异化策略:韩国总部社长金某在新闻发布会行跪拜礼道歉,承诺设立100亿韩元质量基金;中国公司则启动”透明工厂”计划,邀请消费者代表参观河北工厂。但这些举措能否奏效尚待观察,毕竟食品安全的记忆伤痕需要更长时间愈合。

五、行业警示与监管升级

“鱼形派”事件恰逢中国《食品安全法》修订之际,凸显出三个亟待加强的监管领域:跨境代购食品的溯源管理、跨国企业本地化生产的标准衔接、霉菌毒素等非急性危害的监测网络。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已建议,将进口零食的霉菌限量标准从现行”不得检出”细化为分菌种管控。

对行业而言,这起事件敲响了警钟。某国际认证机构驻华代表指出:”食品企业每年应投入营收的1.5%-2%用于质量体系建设,但实际平均不到0.8%。”随着消费者安全意识提升,那些在质量与成本间走钢丝的企业,终将付出更大的市场代价。

从更广视角看,好丽友的霉菌风波不仅是单个企业的危机,更是全球化食品供应链脆弱性的缩影。当一款零食的原料可能来自东南亚,生产设备购自欧洲,销售市场遍布亚洲时,任何环节的疏漏都可能演变为跨国危机。这要求企业建立真正的全球质量视野,也呼唤更紧密的国际监管协作——因为食品安全没有国界,消费者的健康权利也不应因地域而有所差别。在这个意义上,”鱼形派”事件的真正价值,或许在于推动整个行业向更透明、更负责任的方向进化。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