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年悬案审判:当法医鉴定揭示”毒鼠强与16刀伤”的双重死因,这场跨越时代的正当防卫之争不仅撕裂了两个家庭,更成为检视中国法治进程中家暴认知与司法认定变迁的活标本。
湖北咸宁法庭上,58岁的龚某珍白发苍苍的身影与26年前那个深夜挥刀的女子重叠在一起。这起横跨四分之一世纪的命案,因”16处刀伤”与”毒鼠强中毒”的法医争议,将”正当防卫”与”蓄意谋杀”的边界之争推向舆论漩涡。当两个破碎家庭的哭喊在法庭回荡,这已不仅是一桩陈年旧案的审判,更成为透视中国法治进程中家庭暴力、正当防卫认定与社会伦理变迁的棱镜。

一、双重复合死因:法医鉴定引发的”罗生门”
法庭上,两份截然不同的尸检报告将案件推向技术性争议的深渊。湖北省公安厅鉴定显示死者朱某某胃内检出毒鼠强,而咸宁司法鉴定中心坚持”锐器致失血性休克死亡”的结论。知名法医刘良作为专家辅助人出庭,提出颠覆性观点:中毒才是主要死因,刀伤仅起辅助作用。这种”双重复合死因”的罕见情况,使得正当防卫的认定变得异常复杂。
刑法学者赵宏指出:”若采信中毒为主因,则龚某珍的砍击行为可能不构成致命伤;但若认定刀伤致死,则需考量当时是否具备正当防卫的紧迫性。”这种专业分歧映射出我国司法实践中长期存在的正当防卫认定难题——中国裁判文书网数据显示,2010-2020年间故意杀人案中仅2.3%成功主张正当防卫,多数因”防卫过当”被否定。
二、时空错位的正当防卫:26年前的家暴认知困境
龚某珍辩护人提交的多份证人证言显示,朱某某生前确有暴力倾向,曾多次持刀威胁。但1998年的社会语境中,”婚内暴力”尚未进入法律视野,更遑论离婚后的暴力防范。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黎建飞分析:”当时《反家庭暴力法》尚未出台,司法机关对亲密关系中的暴力行为普遍认知不足。”
这种时代局限在证据采信上表现明显:朱某某家人坚称不存在家暴,而龚某珍自白书描述的”撕扯衣物、掐脖子”等细节,在当年既无报警记录也无伤情鉴定。社会学研究显示,90年代家暴报案率不足实际发生的5%,多数受害者选择隐忍。这种证据缺失造成的”防卫情境还原困难”,成为正当防卫认定的关键障碍。
三、两个家庭的撕裂:仇恨代际传递的社会创伤
法庭内外,两个家庭的对抗令人唏嘘。朱某某女儿小朱26年积怨的爆发与龚某珍子女的请愿形成尖锐对立。心理创伤专家李明发现,命案遗属普遍存在”冻结的哀伤”——由于案件未决,哀伤过程被中断,导致仇恨代际传递。小朱对父亲遗照的每日祭拜,与龚某珍子女”从未见过外公外婆”的困惑,构成悲剧的一体两面。
更值得关注的是龚某珍潜逃期间建立的新家庭。她在福建罗源县担任村干部的20年,塑造了”热心公益”的正面形象,与案卷中”杀人凶手”的指控形成人格割裂。这种”双重人生”折射出犯罪者改造的复杂性——中国司法大数据显示,潜逃超过10年的嫌疑人中,32%在隐匿地有积极社会贡献,这给量刑带来伦理困境。
四、法治进程中的个案正义:迟来审判的启示
本案审理恰逢《刑法》第20条正当防卫条款司法解释修订之际。对比1997年与2020年刑法修订,正当防卫的认定标准已明显放宽。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曲新久指出:”司法机关应避免用现行标准简单评判历史行为,但也要在法定框架内考量当时情境。”
这场跨越26年的审判,最终将回答一个根本问题:在法律与伦理的夹缝中,我们如何公正评价一个在暴力威胁下挥刀的女子,又该如何抚平两个被时代悲剧撕裂的家庭?或许正如龚某珍最后陈述所言,这场审判的意义不仅在于个案正义,更在于警示社会——当暴力发生时,法律而非私力救济,才是唯一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