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轮》版权之争:当音乐创作陷入”抄袭疑云”与”原唱罗生门”

《年轮》版权之争暴露华语乐坛顽疾:抄袭争议折射创作套路化,原唱罗生门揭示版权保护滞后。

一首《年轮》,十年纷争。近日,汪苏泷与张碧晨关于这首经典歌曲的版权争议再度升级,连带抄袭质疑将两位音乐人推向舆论漩涡。这场看似简单的音乐版权纠纷,实则折射出华语乐坛长期存在的创作归属模糊、版权保护滞后等深层问题。当”4536251″的和弦走向成为众矢之的,当原唱身份各执一词,我们不禁要问:华语音乐的创作生态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抄袭疑云:专业解析与大众听感的鸿沟

“主歌部分简直一模一样!”这是许多网友听完《年轮》与《蝶恋》对比后的第一反应。在社交媒体上,网友制作的左右声道对比视频获得数百万播放量,直观的听觉体验让”抄袭说”迅速发酵。然而中央音乐学院乐评人邓柯的专业分析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结论:”两首歌和声结构、创作逻辑完全不同,《年轮》使用的’4536251’是华语流行乐常见套路。”

这种专业判断与大众感知的割裂并非偶然。音乐理论专家解释,《蝶恋》采用传统五声音阶创作,而《年轮》运用了现代流行音乐的调式转换技巧。就像画家都用红黄蓝三原色作画,音乐创作也难免使用相同的”和弦颜料”,关键在于如何组合运用。但问题在于,当《年轮》的”4536251″遇上《蝶恋》的”456″,普通听众很难分辨这些数字背后的创作差异。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种争议背后是华语乐坛长期存在的”套路化创作”困境。据统计,2023年热歌榜TOP100中,使用”4536251″及其变体的歌曲占比高达62%。当音乐创作陷入套路窠臼,雷同感自然难以避免,这也为抄袭争议埋下隐患。

原唱罗生门:版权合约的灰色地带

“张碧晨女士作为该作品唯一原唱”——工作室这份声明引发的震动不亚于抄袭争议。根据公开资料,《年轮》确有特殊创作背景:汪苏泷创作时即计划推出男女双版本,张碧晨女声版因配合《花千骨》播出率先发行,但合约中是否明确”原唱”归属却成谜团。

音乐产业律师李明分析:”在行业惯例中,除非合约特别约定,否则词曲作者拥有当然的表演权。但’原唱’这个商业概念更复杂,涉及首次发表、市场认知等多重因素。”这正是纠纷的症结所在——张碧晨方主张”永久演唱权”,汪苏泷方则强调”创作主权”,双方在法律层面可能都有依据,但公众认知却陷入混乱。

网易云音乐”原唱标识”的反复更改更暴露平台审核漏洞。平台方对记者的回应自相矛盾:既称”系统问题”,又解释”首发歌手标记原唱”。这种模糊标准导致《年轮》在不同平台出现”双原唱””无原唱”等多种状态,进一步加剧争议。

行业病灶:华语音乐的版权困境

《年轮》纠纷不过是冰山一角。回溯华语乐坛,从早期的《老鼠爱大米》版权之争,到近年《野狼disco》beat授权风波,类似事件屡见不鲜。其背后是三个结构性矛盾:

​创作归属模糊​​:行业长期存在”买断创作””挂名创作”等潜规则,很多歌曲的真实创作关系本就含糊不清。

​合约规范缺失​​:据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统计,超过60%的音乐合约对”原唱””翻唱权”等关键条款约定不明。

​维权成本高昂​​:一首歌的抄袭鉴定需要支付数万元专业乐谱分析费用,而诉讼周期往往长达2-3年,这让很多音乐人望而却步。

这些系统性问题在数字音乐时代被进一步放大。当一首歌可以通过短视频平台瞬间爆红,其带来的商业价值与版权纠纷都呈几何级增长。《年轮》十年后仍纠纷不断,正是这种滞后性的典型体现。

破局之道:建立音乐创作的”数字确权”

面对困局,一些创新解决方案正在浮现。区块链技术已被应用于音乐版权存证,可以实现创作过程的全链条记录。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也在试点”音乐DNA”系统,通过人工智能比对旋律片段,为抄袭认定提供客观依据。

更重要的是合约范本的规范化。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近期发布的《音乐版权合约指引》明确要求约定”原唱权归属””改编权限”等23项核心条款。这种行业标准的建立,有望从源头减少纠纷。

对音乐人而言,或许需要重新思考创作伦理。汪苏泷在《年轮》风波后发布的新歌《对话》,特别标注了每个创作环节的参与者与权利划分。这种透明化做法,正在成为新一代音乐人的共识。

《年轮》之争终会平息,但它揭示的问题值得整个行业警醒。当音乐不再是纯粹的藝術表达,而成为各方争夺的商业标的时,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对创作的尊重,更是华语音乐走向世界的可能性。唯有建立更公平、透明的版权生态,才能让好音乐摆脱纷争,真正”年年轮转”,常唱常新。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