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修复让黑白历史重现色彩,让尘封的记忆重新鲜活。”
一、当技术遇见历史:老照片修复的“时光魔法”
在数字化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老照片修复已不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一门连接过去与现在的艺术。近日,图像历史研究修复人、摄影师饶轩做客行知读书会,以“老照片修复”为主题,带领观众走进一场跨越时空的历史对话。

饶轩的分享从一段深海探险开始。在菲律宾科隆海湾,他曾潜入海底,探寻二战时期的沉船遗迹。锈迹斑斑的汽车、储存淡水的巨缸、被珊瑚覆盖的船体……这些沉睡在海底的战争遗存,让他深刻感受到历史的真实触感。“历史不是书本上的冰冷文字,而是可以被触摸、被还原的实物。”他说。
这种对历史的敬畏与探索精神,也贯穿在他的老照片修复工作中。他特别提到美国战地记者哈里森·福尔曼的珍贵影像——这些拍摄于抗战与解放战争时期的黑白照片,记录了无数被时间尘封的瞬间。而饶轩的工作,就是通过手工上色技术,让这些照片重新焕发生机。
二、从黑白到彩色:还原历史的“生命原色”
1937年的上海城隍庙、豫园的老照片,在饶轩的修复下,细节逐渐清晰:“读书救国”的标语色泽鲜明,路人的肤色与衣物纹理栩栩如生。然而,修复并非简单的技术操作,而是需要严谨的历史考证。
例如,黄包车夫在夏日赤脚的细节,纠正了许多影视作品中的错误;而八一三淞沪抗战时期国民党德械师钢盔的颜色,则经过历史学者的反复确认才最终定调。饶轩强调:“修复不是‘美化’历史,而是尽可能还原它的真实面貌。”
一张张修复后的照片,串联起一段段鲜活的往事:孤岛时期外滩的熙攘人群、八一三事变前兰心大戏院的反战歌剧、苏州河上赤脚的船家女孩……战火纷飞中,普通人的生活依然坚韧而充满生命力。
三、照片背后的故事:那些被遗忘的面孔
在众多修复的照片中,最令人动容的是一些特殊的历史人物影像。中共地下工作者朱大同,在牺牲前面对镜头微笑;临刑前的陈治平,在照片背面写下“淑媛吾妻……”的诀别书。这些瞬间被镜头定格,又在修复后重新被世人看见。
“每一张老照片背后,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段真实的历史。”饶轩说,“修复技术让这些被遗忘的面孔重新回到我们的视野,也让历史不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可感、可触的存在。”
四、老照片修复的未来:技术与人文的平衡
随着AI技术的发展,老照片修复的效率大幅提升,但饶轩认为,真正的修复仍然需要人文关怀。“AI可以快速上色,但它无法理解历史的温度。”他举例说,一张抗战时期的照片,如果仅用算法上色,可能会忽略当时特定的服装颜色、环境氛围,甚至人物的情感表达。
因此,未来的老照片修复,应该是技术与人文的结合——AI辅助提高效率,而历史学者、修复师则负责确保每一处细节的真实性。
五、让历史“活”起来: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历史的守护者
在互动环节,观众们对老照片修复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有人询问如何保存家中的老照片,有人分享自己家族的老照片故事。饶轩鼓励大家:“历史不仅存在于博物馆,也存在于每个人的家庭相册中。保护好这些影像,就是在守护我们共同的记忆。”
据悉,本次行知读书会由宝山区大场镇文化中心、阎华工作室、上海人民出版社联合主办。活动不仅让观众领略了老照片修复的魅力,更唤起了人们对历史的重新思考——当技术让黑白影像重获色彩,历史便不再是遥远的过去,而成为可以与当下对话的鲜活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