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姑娘巴丽娜在天津生活25年成”地道闺女”,用双文化视角见证城市变迁,助力上合峰会展现天津魅力。
2025年初秋的天津,海河两岸的灯光在夜幕中流转,为即将到来的上合峰会披上华彩。在这座融合了中西文化的城市里,一位金发碧眼的姑娘正用纯正的天津话向游客介绍五大道的历史。她是巴丽娜,一个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长于中国天津的”洋闺女”,用25年的生命轨迹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沧桑巨变。

一、跨越八千公里的生命扎根
1998年,两岁半的巴丽娜跟随从事中俄贸易的父母来到天津。这个被父母称作”北方小巴黎”的城市,成为她记忆开始的起点。”我人生第一句完整的话是’姐姐,吃煎饼果子’。”巴丽娜笑着回忆,幼儿园老师给她起的中国名字”丽娜”,既保留了俄文名”arina”的尾音,又寄托着”美丽婀娜”的期许。
在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小学的档案室里,至今保存着巴丽娜六年级时写的作文《我的家乡海河》。”老师当时很惊讶,这个俄罗斯小姑娘把天津的解放桥写得比本地孩子还生动。”班主任李敏说。正是这篇作文,让巴丽娜获得”天津市青少年征文比赛”特别奖,也让她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对这座城市深沉的情感。
二、双文化视角下的城市记忆
在巴丽娜的成长相册里,藏着天津25年变迁的独特见证。2005年她在古文化街糖画摊前的照片里,背景还是灰扑扑的平房;2015年硕士毕业留影时,同样的位置已变成古色古香的仿清建筑群。”最神奇的是2018年夏天,”她指着手机里的一张照片,”我站在天津之眼上,突然发现小时候常去的三岔河口,现在成了灯光秀的最佳观赏点。”
这种变化在饮食文化中尤为明显。巴丽娜的父亲——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东方学系教授米哈伊尔,专门研究过天津早点文化的演变:”二十年前,丽娜带同学回家吃红菜汤会被当成异类,现在俄式餐厅成了五大道的新网红。”在巴丽娜家的餐桌上,罗宋汤配锅巴菜、列巴夹十八街麻花的”中俄合璧”早餐,恰如这座城市文化交融的缩影。
三、为城市代言的”民间大使”
随着上合峰会临近,巴丽娜多了一个新身份——天津市文旅局特聘的”城市推荐官”。她策划的《哏都漫游指南》系列短视频,用俄汉双语解读天津卫的市井文化,在海外平台收获百万播放量。”很多俄罗斯网友惊讶天津也有俄式建筑,我就要带他们看解放北路的原俄国领事馆,讲利顺德饭店里的老钢琴故事。”
在最新一期视频里,巴丽娜穿着汉服在民园广场跳俄罗斯民间舞。”这不是表演,是真实的生活。”她指着身后晨练的太极队伍与跳喀秋莎的大妈们,”天津人从不觉得这些违和,就像我奶奶包饺子会放茴香,妈妈做红菜汤要加天津冬菜。”
四、上合时刻的城市新貌
为迎接峰会,天津展开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更新。巴丽娜作为志愿者,参与了海河灯光提升工程的民意调查。”小时候爸爸常带我在解放桥看轮船,那时两岸只有零星灯光。”现在,她向来宾展示的,是运用全息投影技术的”津门故里”光影秀,通过手机AR还能看到百年前的老码头场景。
最让巴丽娜自豪的是地铁站的俄语报站系统。”虽然现在有实时翻译器,但这种细节让人温暖。”她说这就像小时候邻居王奶奶,总用带着天津味的”хлеб(面包)”招呼她去家里吃饭,”技术再发达,人情味才是城市最好的名片。”
结语:在流动的世界寻找归属
傍晚的意大利风情区,巴丽娜用巴扬手风琴演奏着《海河之夜》,这首融合了俄罗斯民谣与天津时调旋律的原创曲目,引来不少游客驻足。当被问及身份认同时,她的回答透着哏都特有的幽默:”去俄罗斯人家说我’嘛都有天津味儿’,在天津又被当老外——这不正好?上合峰会就需要我这样的’多功能接口’。”
随着峰会临近,巴丽娜的日程表愈发紧凑:带外国记者探访滨海图书馆,为代表团设计”非遗体验路线”,甚至要教某国第一夫人包狗不理包子。”其实我最想带大家看的,”她望向窗外车水马龙的南京路,”是那个两岁俄罗斯小女孩眼里的天津,如何变成今天这个让世界惊艳的模样。”在这座给予她无限包容的城市里,巴丽娜正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新时代的”双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