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寻亲终团圆:被拐少年高考后认亲,人贩子王浩文死刑案再引关注”
2025年8月11日,四川资阳,一场迟到15年的团圆终于到来。3岁时被拐的邓勇(化名)在高考结束后与亲生父母相认,而他的回归,也揭开了”王浩文拐卖儿童案”中又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这场跨越15年的寻亲之路,不仅是一个家庭的坚守,更是一代打拐民警的执着见证。

一、10分钟,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
1. “孩子就在店门口玩,怎么突然不见了?”
2010年3月26日下午,资阳市皇龙新城小区的一家凉菜店里,3岁的邓勇像往常一样在店门口玩耍。母亲刘娟刚吃完午饭,正躺在床上休息,父亲邓世军还在喝酒。仅仅10分钟后,夫妻俩发现儿子不见了。
起初,他们以为孩子只是跑到附近玩耍,但找遍小区、街道、公园,甚至询问邻居家的小孩,都没有邓勇的踪影。当晚,他们报警,警方调取监控发现,一名陌生男子带着邓勇乘坐出租车离开,随后转乘客车前往南充方向。
2. 追查无果,母亲一度离家逃避现实
由于监控追踪存在滞后性,警方未能及时拦截嫌疑人。刘娟无法接受儿子失踪的事实,一度离开资阳,远赴外地打工,试图用忙碌麻痹自己。而父亲邓世军则坚持守在凉菜店,生怕有一天儿子回来时找不到家。
“我总觉得他会回来,所以我不能搬走。”邓世军说。
二、13年追凶:一名打拐民警的执念
1. 黄荣成:退休前最大的遗憾
这起案件的主办民警黄荣成,从2010年案发起便一直追踪邓勇的下落。他多次前往广东汕头(人贩子王浩文曾在此活动)排查,走访疑似被拐儿童家庭,但始终未能找到邓勇。
2023年,黄荣成退休时,仍对邓勇的案子念念不忘,叮嘱同事:”这个案子一定要继续查,孩子还没找到。”
2. 科技助力:DNA比对带来转机
2024年3月,随着全国打拐DNA数据库的完善,警方在广东某地发现一名18岁少年的生物信息与邓世军夫妇高度匹配。经核实,确认他就是被拐15年的邓勇。
但考虑到邓勇即将高考,警方决定暂缓认亲,以免影响他的学业。直到2025年高考结束,才安排这场迟到的团圆。
三、认亲现场:15年的等待,终于等到一句”爸妈”
8月11日,资阳市公安局雁江区分局,刘娟和邓世军终于见到了长大成人的儿子。
“儿啊,妈妈想你……”刘娟紧紧抱住邓勇,泣不成声。邓勇虽然对亲生父母没有记忆,但血缘的纽带让他瞬间泪崩:”我知道你们一直在找我。”
父亲邓世军拿出珍藏多年的照片——3岁的邓勇穿着红色外套,笑容灿烂。”你看,这是你小时候的样子,我们一直留着。”
四、背后的罪恶:人贩子王浩文的死刑之路
1. 14个家庭,14个破碎的童年
邓勇的案子并非孤例。2025年1月,四川省高院对”王浩文拐卖儿童案”作出终审判决,维持死刑原判。王浩文,四川渠县人,自2006年起流窜多地作案,共拐卖14名儿童,其中最小的仅1岁。
2. 被拐儿童的命运:有的找回,有的仍在等待
目前,王浩文案中已有7名被拐儿童与亲生家庭相认,但仍有7个家庭在等待奇迹。警方表示,随着DNA技术的进步,未来可能会有更多孩子被找回。
五、社会反思:如何让”天下无拐”成为现实?
1. 科技打拐:DNA数据库的威力
近年来,全国打拐DNA数据库已帮助数千个家庭团圆。公安部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通过DNA比对找回被拐儿童同比增加23%。
2. 法律严惩:人贩子的代价
“王浩文案”的死刑判决,彰显了法律对人贩子的零容忍。但专家呼吁,还需加强源头治理,如完善儿童监护制度、强化公共场所监控等。
3. 社会支持:被拐家庭的心理重建
对于像邓勇这样的孩子,认亲只是第一步。如何帮助他们重新融入原生家庭,如何抚平父母多年的创伤,仍需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
【结语】团圆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开始
邓勇一家的故事,是无数被拐家庭的缩影。15年的寻找,13年的追查,终于换来一个拥抱。但仍有无数父母在等待,仍有无数孩子在迷茫。
愿科技让寻亲之路不再漫长,愿法律让罪恶无所遁形,愿天下再无骨肉分离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