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公溪再造:乐山文旅”第三极”的破局之道

竹公溪再造工程以9.9公里河道为轴,通过”生态修复+城市更新+文旅赋能”的三重奏,正在重塑乐山”景城融合”新格局,剑指双遗产光环下的文旅”第三极”。

一、战略落子:9.9公里的价值重塑

在乐山大佛与峨眉山双星闪耀的文旅版图上,一条9.9公里的城市河道正在经历脱胎换骨的蜕变。竹公溪改造工程绝非简单的河道美化,而是乐山市中区精心布局的一盘大棋。规划将这条水道划分为三个功能鲜明的段落:上段3.6公里的自然生态段保留原生态底色;中段4.6公里的城市活力段成为核心战场;下段1.7公里的历史烟火段唤醒城市记忆。这种差异化定位体现了城市河流开发的复合价值逻辑——生态基底、商业活力与历史文脉的有机统一。

中段”城市活力带”率先启动的河道清淤与生态修复工程,目标直指”留客经济”。当34个老旧小区的外立面焕然一新,当滨水步道串联起商业节点,竹公溪正在从一条被忽视的城市内河,转变为能够让人”从经过到停留”的休闲胜地。这种转变背后,是乐山破解”景区火爆、城区冷清”旅游困局的战略尝试。

二、”第三极”争夺战:重塑乐山文旅格局

“乐山文旅第三极”的定位背后,是一场激烈的区域经济博弈。长期以来,乐山旅游呈现典型的”双峰结构”——峨眉山景区年接待游客超千万,乐山大佛景区年收入破十亿,但主城区却面临”游客不过夜”的尴尬。正如业内人士所言:”去大理丽江能在城区有耍头,在乐山,城区只有美食街。”这种失衡严重制约了旅游经济的深度开发。

值得注意的是,犍为县、夹江县等地曾凭借嘉阳小火车、罗城古镇等特色资源,率先提出打造”乐山旅游第三极”。而市中区此次以城市滨水空间为载体,通过”市民休闲+文旅增长”的双重定位参与竞争,实则暗含更高维度的战略思考——将游客从景区引流至城区,构建”山上拜佛、城中休闲”的全域旅游新格局。这种”景城融合”的发展思路,与乐山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的总体规划高度契合。

三、经济账本:城市更新的乘数效应

竹公溪改造蕴含着精妙的经济逻辑。沿河34个老旧小区、67栋建筑的改造工程,表面是民生工程,实则是城市价值的系统性重塑。当外立面翻新、排水系统升级、地面黑化等基础改造完成后,这些建于上世纪末的住宅区将与滨水景观形成和谐统一的界面,进而带动周边商业和地产价值提升。

类似案例已在全国多地得到验证:西安沣河治理后,两岸文旅产业年收入突破40亿元;常德穿紫河修复带动沿线商圈开发,土地溢价率达30%。竹公溪项目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其”城市针灸”手法——通过精准投入激活关键节点,产生”改造一个点位、带动一片区域”的连锁反应。这种以小博大的更新策略,对财政资金有限的三四线城市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四、执行密码:政府主导的高效推进

竹公溪项目的推进速度令人瞩目:34个小区改造7月底开工,12月全面完成;中段河道治理明年春节前开放。这种”乐山速度”的背后,是政府主导下多部门协同的强执行力。成立工作专班、建立周调度机制、实施挂图作战……一系列创新举措打破了传统市政工程”拖沓冗长”的痼疾。

更值得称道的是项目运作的透明度。通过效果图公示、居民听证会等形式,政府将专业规划转化为市民可感知的视觉语言,既收集了民意,也凝聚了共识。这种”阳光规划”的做法,为工程顺利推进奠定了群众基础。当市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城市更新便有了最坚实的支撑力量。

五、未来图景:水岸经济的无限可能

当2026年春节竹公溪中段正式开放时,呈现在市民面前的将不仅是”水清岸绿”的生态景观,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会客厅。但这才仅仅是开始。参照大运河山东段的开发经验,水岸经济的真正价值在于文化IP的活态转化。规划中的下段”历史烟火段”,有望通过工业遗址改造、非遗工坊引入等方式,让乐山的码头文化、丝绸文化”可触摸、可体验”。

近期提上议程的”龙游竹溪夜游”方案更值得期待。通过光影艺术、滨水市集等业态延伸消费时段,竹公溪或将成为乐山夜经济的引爆点。可以预见,当”日游大佛、夜赏竹溪”成为旅游新选择,乐山旅游的留客能力将实现质的飞跃。

竹公溪改造工程的深层启示在于:在城市更新与文旅融合的双重语境下,每一条城市河流都是驱动消费升级的”黄金水脉”。乐山的这场”第三极”争夺战,不仅关乎一个区域的转型升级,更为中国三四线城市探索”景城一体”发展模式提供了鲜活样本。当竹公溪的清水再次流淌,它承载的将不仅是城市的记忆,更是一个文旅新地标的崛起梦想。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