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起常温纯牛奶禁止添加复原乳,必须100%使用生鲜乳,自有牧场乳企迎利好,消费者将喝到更纯正牛奶。
2025年9月13日晚,上海万象城一家网红面包店里,店员正将一筐筐未售完的面包倒入黑色垃圾袋。金黄的可颂、饱满的吐司、精致的甜点……它们本该温暖食客的胃与心,此刻却成了冰冷的“废弃物”。这一幕被路人拍下发布后,迅速冲上热搜——#网红面包店闭店扔光剩余面包#,阅读量突破千万。

网友们的心疼、愤怒与无奈,在评论区激烈碰撞:“一边是很多人吃不饱饭,一边是几十元一个的面包被成批扔掉”“企业难道没有更人性化的处理方式吗?”……而在这背后,是中国烘焙行业每年难以计数的食物浪费之痛。
一、现场直击:闭店前的面包“末日”
傍晚9点,静安大悦城的同一品牌面包店内,灯光依旧温暖,香气依旧诱人,但货架已逐渐清空。剩余的面包被集中放置在柜台中央——树莓奶酥吐司(40元/个)、芝士猪扒堡(26.8元/个)、大奶酥(20元/个)……它们标签完好、色泽诱人,却注定无法等到第二天的太阳。
记者试探着询问:“这些会打折卖吗?”店员摇头:“不会,公司规定必须销毁。”
她低声补充:“其实我们也觉得可惜……但必须照做。”
打烊时间到,店员们默默将剩余面包装入垃圾袋,动作熟练却掩不住一丝迟疑。一袋、两袋、三袋……这些几小时前刚出炉的“艺术品”,最终与污秽为伍。
二、网友吵翻了:是浪费?还是无奈?
“心疼派”:
- “40元一个的吐司,多少人舍不得买,他们竟直接扔!”
- “宁可扔掉也不愿打折或捐赠,冷血资本!”
- “饥饿的年代才过去多久?忘本了啊……”
“理解派”:
- “打折卖了,谁还原价买?企业不是慈善机构。”
- “吃出问题谁负责?捐赠的风险企业担不起。”
- “行业都这样,不是一家店的错。”
“理性派”:
- 食品安全法确实要求商家对食品负责,但“负责”不等于“一扔了之”;
- 企业应探索更智慧的解决方案,而非简单抛弃;
- 消费者也应反思:是否过度追求“绝对新鲜”,间接导致了浪费?
三、深挖根源:烘焙业为何陷入“浪费循环”?
- 品牌定位与消费心理:
网红店靠“新鲜现做”“限量供应”营造高端感,一旦打折或捐赠,可能削弱品牌价值; - 食品安全责任:
《食品安全法》规定商家需对食品质量负责,捐赠若引发问题,企业可能面临巨额赔偿; - 成本核算难题:
打折处理需额外人力、物流成本,甚至影响正价销售,许多企业选择“扔了最省事”。
四、破局之路:这些创新让人看到希望
尽管困境重重,国内外已涌现许多值得借鉴的尝试:
- “剩食盲盒”计划:
小程序“惜食魔法袋”以低价出售当日余量面包盲盒,既减少浪费,又满足性价比需求; - 跨界再造:
上海某精酿厂与面包店合作,将废弃面包酿成啤酒,赋予粮食第二次生命; - 智能预测系统:
部分企业引入AI销量预测,精准控制产量,从源头减少剩余; - 公益合作规范化:
杭州有品牌与慈善组织签订协议,每日定点捐赠余量面包,明确责任条款,规避法律风险。
五、食物浪费背后,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选择
一家面包店的选择,折射的是整个社会的价值观。
法律未必强制企业必须捐赠,但道德与公序良俗呼吁我们珍惜资源。
企业追求利润天经地义,但真正的“品牌价值”不仅在于定价多高,更在于如何对待每一粒粮食、每一位消费者、每一份社会信任。
正如一位网友所言:“‘销毁’很容易,但‘解决’更需要智慧与良心。”
夜幕降临,又一家面包店即将打烊。
那些未被买走的面包,今夜将去往哪里?
是垃圾场、酿酒厂,还是饥饿孩子的餐桌?
答案,其实握在我们每一个人手中——从企业到消费者,从立法到监督。
愿有一天,食物不再因“过剩”而被抛弃,而是因需要而被尊重。
因为文明的社会,从不该以浪费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