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幽灵厨房’乱象:廉价便利的背后,是平台失责与监管缺位共同酿成的食品安全危机。”
2025年8月,一段由外卖骑手拍摄的暗访视频引爆网络——在上海浦东新区一栋普通居民楼的二层,九个外卖档口挤在不足百平方米的空间内,发黑的砧板上苍蝇盘旋,店员徒手抓取食物,酸臭味与焦煳油味弥漫整个后厨。这处被执法人员当场查封的”胡先生·蛋包咖喱饭店”,只是外卖平台”幽灵店铺”乱象的冰山一角。随着记者深入调查,一条由平台审核漏洞、违法成本低下和监管盲区共同构成的灰色产业链逐渐浮出水面。

“共享厨房”的变异:从创新模式到违法温床
被查封的长青路2114号2层空间,是典型的”幽灵厨房”运作模式。九个外卖档口共用同一经营资质,每个档口仅用简易塑钢板隔开,生鸡排与熟食混放,发霉的拖把紧挨食材包装箱。这种被业内称为”共享厨房”的模式,原本是为降低餐饮创业者成本而设计的创新业态,如今却异化为食品安全的重灾区。
“刨除成本,一个档口月赚1.2万-1.5万元左右。”现场一位自称负责人的女士向记者透露,这种经营模式采取”五五分成”制,操作人员无需支付租金,只需分摊食材和水电费。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档口通过外卖平台运营着九家不同名称的店铺,一旦某品牌销量下滑,便立即”换马甲”重新上线。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东明所副所长谢书华指出:”这已形成完整的违法产业链,利用平台审核漏洞批量生产’幽灵店铺’。”
平台监管失守:算法背后的责任缺失
根据《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外卖平台负有对入驻商家实地核验的法定义务。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平台审核机制存在系统性漏洞。在某外卖平台商家后台,记者以虚构的”张记快餐”名义提交申请,仅上传模糊的营业执照照片和网络下载的厨房照片,系统在2小时内就通过了审核。更有多位从业者透露,市场上存在专业代办”幽灵店铺”注册的中介,收费800-1500元即可包办全套虚假材料。
“平台算法更关注的是接单速度和配送效率,而非食品安全。”某外卖平台前审核员小李向记者透露,平台对商户的日常监管主要依赖用户投诉和骑手反馈,主动抽查比例不足1%。这种”重扩张轻管理”的发展模式,使得大量卫生不达标的”幽灵厨房”得以长期潜伏在外卖系统中。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12315平台接收的网络餐饮投诉中,关于”实际地址与注册不符”的投诉同比激增67%。
违法成本与收益的畸形倒挂
为何”幽灵厨房”屡禁不止?违法成本与收益的严重失衡是关键因素。记者对比多地处罚案例发现,对于类似长青路”幽灵厨房”的违法行为,市场监管部门的处罚通常为5万-10万元罚款并责令整改。而违法者只需更换场地、重新注册,就能以极低成本”卷土重来”。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幽灵厨房”经营者已形成反侦查能力。在上海查处的另一起案件中,违法者在同一栋楼内租用三个不同单元,轮流使用以规避检查。有经营者甚至直言:”被查到就当交’学费’,关一家开两家,总能赚回来。”这种”打地鼠”式的监管困境,暴露出当前行政处罚与刑事追责衔接的薄弱环节。中国政法大学食品药品法治研究中心主任王青斌指出:”应将情节严重的食品造假行为纳入刑事打击范畴,建立’行业禁入’制度,大幅提高违法成本。”
治理破局:构建多方共治的”天网”体系
面对”幽灵厨房”的治理难题,部分地区已开始探索创新监管模式。在江苏宿迁,市场监管部门联合外卖平台推行”阳光厨房”计划,要求所有外卖商户在后厨安装监控设备,实时上传操作画面至监管平台。该系统运行半年后,当地网络餐饮投诉量下降42%。沈阳试行的骑手”随手拍”举报机制则成效显著——参与举报违规商户的骑手可获得订单金额200%的奖励,2024年通过该机制查处违规商户137家。
技术手段之外,制度层面的改革更为关键。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鹏建议:”应建立外卖平台’连坐’责任制,对审核不严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平台,处以涉案金额3-5倍的罚款。”同时,可借鉴金融领域的”黑名单”制度,将严重违规的经营者及关联人员纳入全国联网的餐饮行业禁入数据库。上海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透露,正计划搭建”网络餐饮智慧监管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锁定异常经营商户,实现精准打击。
消费者觉醒:从价格敏感走向安全优先
在这场食品安全保卫战中,消费者意识的转变同样重要。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发现,近六成受访者选择外卖时首要考虑因素是”价格优惠”,仅12%会查看商家资质信息。这种消费习惯客观上为”幽灵厨房”提供了生存空间。北京消费者协会近期测试显示,使用优惠券后售价12.8元的”日式厚切猪排饭”,其实际成本不足5元,其中就包括压缩卫生成本的空间。
“每份廉价外卖的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你看不见的代价。”食品安全专家吴晓明呼吁消费者改变”唯价格论”的消费观念,建议下单前至少做到”三查”:查证照信息、查实体照片、查用户评价。更积极的改变正在发生——2025年上半年,某外卖平台”透明餐厅”认证商户的订单量同比增长83%,显示消费理念正在向安全、品质升级。
从上海长青路被查封的”蟑螂厨房”到全国范围内的”幽灵店铺”乱象,这场食品安全危机实质上是行业发展、监管体系与消费文化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根治这一顽疾,既需要监管部门”长出牙齿”,也离不开平台企业的自我革命,更需要每一位消费者用选择投票。当阳光照进每一个外卖后厨,我们才能真正告别”眼不见为净”的自欺欺人,迎来网络餐饮的安全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