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凭借交通区位优势和文化资源禀赋,以”7天拍10部”的产业效率崛起为”竖店”,占据全国微短剧产能四成,正从代工基地向创意策源地转型。
从”火车拉来的城市”到”竖屏造梦工厂”
郑州这座因铁路而兴的城市,正在书写新的产业传奇。当横店影视城仍沉浸在古装大剧的荣光中,郑州已悄然占据中国微短剧生产的半壁江山。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上线的微短剧中,46%产自郑州的拍摄基地。这座曾经以”郑中心”战略定位的中原城市,如今被业界戏称为”竖店”——一个专为竖屏时代而生的内容生产基地。每天超过100个剧组在郑州各大拍摄基地同时开工,3万从业人员穿梭于改造后的建材市场、闲置商铺,用7天时间完成从剧本到上线的全流程,创造出令人咋舌的”郑州速度”。

地理枢纽的产业红利
郑州微短剧产业的爆发,首先得益于其无可替代的区位优势。以郑州东站为核心的”米”字形高铁网络,形成了1小时覆盖省内、3小时通达长三角、5小时连接粤港澳的交通圈。这种通达性为微短剧产业带来了惊人的资源聚集效应——北京的投资人上午考察,下午就能返回;上海的编剧当天往返不在话下;而横店的服化道团队,一车皮设备隔夜即达。更关键的是,郑州低廉的住宿成本(仅为北京的1/3)和场地费用(横店的1/5),让制作公司能够将80%的预算真正投入内容生产。某微短剧平台负责人坦言:”在郑州拍一集成本控制在3万元以内,同样质量在北京至少要8万。”
文化富矿的现代转化
郑州的文化底蕴为微短剧提供了独特的创作素材。二七纪念塔下的民国风情街、商城遗址旁的现代艺术区、黄河岸边的农耕文明,构建出多元的拍摄场景。但郑州的聪明之处在于,它没有简单复制横店的仿古建筑群,而是将历史文化元素进行现代化解构。在郑州拍摄的爆款短剧《商都奇缘》中,3600年前的商代青铜纹样被转化为现代时装设计元素;《少林新传》则把传统武术融入都市职场故事。这种”传统IP+现代叙事”的创作模式,使得郑州产出的内容既有文化厚度,又具网感活力。据统计,郑州微短剧中融入河南文化元素的比例高达68%,远高于行业平均的23%。
产业生态的野蛮生长
走进郑州管城区的”竖屏谷”,你会被这里的产业生态震撼。原本的建材市场被改造成数十个标准化拍摄棚:800平方米的瓷砖展厅变身”豪门客厅”,五金商铺改装为”医院病房”,甚至还有专门的地铁车厢实景棚。更令人称奇的是产业链的垂直整合——编剧工作室隔壁就是服装租赁,楼上则是后期制作,形成”一栋楼完成一部剧”的高效模式。”早上写剧本、下午拍摄、晚上剪辑”的”郑州模式”,将传统影视制作周期从数月压缩到以天计算。某MCN机构负责人透露:”在郑州,从创意到变现的链路比短视频还短,这才是真正的互联网速度。”
政策创新的”郑州样本”
郑州市政府的产业政策,为微短剧发展提供了精准助力。2024年出台的《网络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包含了场地补贴、税收优惠、人才引进等一揽子措施。其中最富创新的是”容缺审批”机制——允许微短剧剧组在备案材料不全的情况下先行拍摄,后续补全手续。这种”放管服”改革极大释放了创作活力。此外,郑州还设立了1亿元的微短剧创投基金,重点扶持传统文化创新表达项目。数据显示,政策实施一年来,郑州微短剧企业从200家激增至800家,带动就业3万余人。
野蛮生长后的行业隐忧
然而,”竖店”的狂飙突进也伴随着隐忧。行业调研显示,郑州微短剧的同质化率高达75%,大量”霸道总裁””逆袭赘婿”套路剧充斥市场。更严峻的是,产业链价值分布失衡——郑州企业主要集中在拍摄制作环节,而剧本创作、IP孵化、平台运营等高附加值环节仍被北上广深企业把控。某平台数据显示,郑州产短剧的平均分账金额仅为杭州的60%。此外,急速扩张也带来内容监管压力,2025年上半年郑州微短剧的整改通知量占全国总量的28%,暴露出快速发展与规范管理的矛盾。
从”制造”到”智造”的升级之路
面对挑战,郑州已经开始产业升级的探索。”文脉千年·剧说郑州”剧本征集活动,吸引全国编剧开发具有中原特色的原创故事;与高校合作开设的”微短剧编剧班”,旨在培养本土创作力量;而规划中的”中原数字内容产业园”,将整合5G、VR等技术,推动微短剧向互动剧、沉浸剧进化。郑州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要从短剧工厂升级为创意中心,让郑州不仅是拍摄地,更是策源地。”
“竖店现象”的启示录
郑州的”竖店”崛起,提供了一个传统城市抓住数字内容风口的鲜活样本。它证明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多元路径——不是每个城市都需要建设影视基地,但每个地方都可以找到与自身资源禀赋匹配的文化表达方式。当横店还在为古装大剧的没落而焦虑时,郑州已经用”小快灵”的微短剧打开了一片新天地。这场产业变革的深层意义在于:在注意力经济时代,谁能更快捕捉用户碎片化时间的需求,谁就能赢得内容消费的新战场。郑州的故事告诉我们,产业创新不需要拘泥于既有模式,有时候,换个姿势奔跑,反而能跑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