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薛高胜诉获赔230万却难挽破产危局,从“雪糕刺客”到债务压顶,揭示网红品牌依赖流量、忽视产品与供应链的致命短板。
2025年8月,钟薛高打赢了一场官司,却仍难逃破产审查的命运。
法院一审判决,认定2021年引发轩然大波的“爱要不要”视频系恶意剪辑,钟薛高获赔230万元。然而,这笔赔偿金相较于公司3000多万元的债务,不过是杯水车薪。从“雪糕界的爱马仕”到濒临破产,钟薛高的兴衰,折射出网红消费品牌的共性问题——流量能捧红一个品牌,也能在顷刻间将其吞噬。

从“国货之光”到“雪糕刺客”:一场舆论的蝴蝶效应
2018年,钟薛高横空出世,凭借“厄瓜多尔粉钻”雪糕一战成名。66元一支的高价非但没有劝退消费者,反而成为社交货币,让“吃钟薛高”变成一种身份象征。
然而,2021年的“爱要不要”风波成为转折点。尽管法院最终认定该视频系剪辑误导,但舆论的杀伤力已经形成。消费者开始质疑:“凭什么一支雪糕卖这么贵?”随后,“31℃不融化”事件进一步加剧信任危机,尽管官方检测证明产品合规,但“雪糕刺客”的标签已牢牢贴在了钟薛高身上。
舆论的蝴蝶效应,最终演变为商业的雪崩。 经销商撤柜、渠道收缩、销量断崖式下滑,曾经遍布全国40万个冰柜的钟薛高,如今仅剩100多家经销商苦苦支撑。
网红品牌的致命陷阱:流量依赖与供应链脆弱
钟薛高的崛起,是典型的“新消费品牌”路径——高举高打,依赖营销造势,迅速占领市场。但问题在于,它的商业模式并未真正建立护城河。
- 定价策略的脆弱性:钟薛高的高价建立在“高端国货”的叙事上,但消费者很快发现,它的成本并不足以支撑如此高的溢价。当舆论反噬,品牌溢价瞬间崩塌。
- 渠道失控:钟薛高曾投入巨资铺设自有冰柜,但经销商一旦撤出,这些投入便成为沉没成本。相比之下,哈根达斯、梦龙等国际品牌依靠成熟的商超渠道,抗风险能力更强。
- 供应链短板:钟薛高并未像蒙牛、伊利一样自建完整供应链,而是依赖代工模式。当销量下滑,代工厂迅速转向其他品牌,导致产能利用率暴跌。
230万赔偿金能救钟薛高吗?
此次胜诉,虽然为钟薛高挽回了一些声誉,但商业现实依然残酷。
- 债务压顶:公司已被申请破产审查,创始人林盛被限制高消费,230万赔偿金只能用于优先偿还部分债务。
- 市场信心难恢复: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一旦崩塌,重建需要漫长的时间。即便钟薛高未来推出平价产品,也很难再回到巅峰时期的销量。
- 行业竞争加剧:雪糕市场早已不是2018年的蓝海,伊利、蒙牛、和路雪等巨头纷纷推出高端线,新锐品牌如“可米酷”也在抢占市场,钟薛高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挤压。
钟薛高的启示:网红品牌如何避免昙花一现?
钟薛高的故事,给所有依赖流量崛起的新消费品牌敲响警钟:
- 不能只靠营销:流量可以快速造势,但品牌长期生存必须依赖产品力和供应链。
- 定价需有真实支撑:高端化不是单纯涨价,而是要让消费者认可价值。
- 渠道要稳健:过度依赖单一渠道(如线上或特定经销商)风险极高,必须建立多元化销售网络。
- 危机公关要快准狠:负面舆情一旦发酵,品牌必须第一时间澄清,而非被动等待法院判决。
结语:钟薛高会“复活”吗?
目前来看,钟薛高的破产危机难以逆转,但它或许能以另一种方式存在——比如被收购、转型为小众高端品牌,或者彻底退出市场。无论如何,它的兴衰已成为中国新消费品牌发展史上的一个经典案例。
对消费者而言,钟薛高的故事提醒我们:追捧网红品牌时,别被营销裹挟;而对品牌而言,则要记住——流量能让你一夜成名,也能让你一夜崩塌。